第184章 書便宜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下旬。
膠水縣,宮二娘子照往常一樣,在練兵。
岳文軒則附身自己的手辦,在縣城裡溜達。走着走着,就發現縣城裡的書店上新了一大批書籍,油墨香味都還在的那種新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都有。
這批書的印刷質量明顯比以前的好,價格卻反而便宜了不少。
一些貧窮的讀書人正擠在書店門口,開開心心的選購書籍。以前他們買不起書,便幾個人分別買不同的書,然後互相借閱。現在書的價格打下來了,他們便想來把自己缺的幾本書補齊。
一個讀書人還樂呵呵地對着店家問:“掌柜的,怎麼這批書如此便宜?紙反而更好。”
那店家笑道:“城東新開的鄭員外造紙坊你們知道不?那造紙坊造出來的紙,又便宜又好用,俺以前用官坊造的紙來印書,書便貴些,現在用了鄭員外的紙,書自然就便宜了。”
讀書人們這才恍然大悟:鄭員外新開的造紙坊在壓價,搶官坊的生意嘛!難怪了。
岳文軒心想:第一批“明代技術的竹紙”造出來了。
岳文軒提供的“仙家造紙匠”,分了兩批,一批給了官坊,一批給了民間資本鄭員外。
“國營”和“私營”造紙坊,幾乎同時開始生產明代竹紙,同時開始培養學徒。
“國營”竹紙是由膠水縣令管理着的,官坊擁有更多的資源,但是在造紙的效率上,卻沒拼得過“私營”的鄭員外,不論數量和質量,都敵不過鄭員外的私坊。
而且官坊還很傲慢,他們造的竹紙,明明比楮樹皮紙的成本大降,但出貨時採用的價格,還是和以前用楮樹皮造出來的紙一樣。
而鄭員外卻不傲慢,做人做生意的方式很靈活。他造紙的成本既然下降了,就有了更自由的定價策略,直接把紙價往下壓了一個層級,搶佔官坊的市場。
書店、紙店、燈籠店……各個民間店鋪的掌柜都不是傻子,誰家紙便宜又好用,那肯定就倒向哪一邊唄,短短一個月時間,鄭員外的貨已經鋪到了縣城各個角落。
官坊的紙一時半會居然賣不掉了!
都這樣了,官坊還不思改革,賣不就賣不掉,無所謂了,直接把這些紙送進衙門,給縣令老爺辦公用就完事了。
這結果岳文軒一點也不意外,甚至感覺有點想笑。
這也是他想看到的結果,民間資本這條大鯰魚丟出來,終究是要攪活死水的,最後得利的肯定是百姓,讀書人們能買到便宜優質的書,這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而且,紙張便宜後,就會開始催生大部頭小說了。
明朝白話文小說大爆發,就是因為紙便宜了。
他很樂意看到自己的地盤裡也發生這樣的文化爆發。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