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敗走漠北的蒙古殘餘勢力仍對中原虎視眈眈,伺機反撲。
由於邊關危險,當時的大明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用在西北邊軍上。
明初的時候,朝廷沿長城設立了九個邊鎮,以拱衛關中,保護京師。
這九個邊鎮當中,固原、寧夏、延綏、甘肅四鎮就在陝西境內。當時的四鎮邊軍有大明軍隊二十餘萬,戰馬十餘萬匹。
他們的防區是,東起延綏皇甫川(陝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關、西南至洮岷(今甘肅南部)綿延數千里。
但是邊關人煙稀少,數量龐大的邊防軍,每年耗費的軍糧不計其數,從內地向邊關運糧費時費力,大明朝的財政也不堪重負。
於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採納謀臣建議,實施“食鹽開中”的新政。
這項政策,實際上就是讓民間商人往邊關輸送糧食,來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三十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
而且這些鹽引還是當時質量最好、最能賺錢的淮鹽引......所謂的淮鹽,其實就是出自揚州一帶的食鹽。
於是當時的陝西商人和當地的地主樂得一蹦多高,他們開始瘋狂地向著邊疆運送糧食,邊防軍需的難題一舉得到了解決。
就是這條“食鹽開中法”一舉造就出了天下馳名的秦商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