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既足,君何為獨貧乎?”在沈淵的屋子裡,有一個人正在吟誦自己剛做好的八股。
此人正是沈淵的族叔沈玉台,照例一到考試之前,他就過來和沈淵一同學習攻讀。
剛才這一句破題,題目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他想了半天想出這一句破題,覺得十分精妙,忍不住大聲念了出來。
“輕雲!怎麼樣?”
“不怎麼樣!我的叔啊!”這時的沈淵聽到沈玉台從屋子裡問他意見,他苦笑了一聲說道:“您這破題犯上了!”
“這一句用作中股收束特別合適,當作破題不行。”沈淵想了想,又嘆了口氣說道:“更何況做八股也要看當朝文風,看考官喜好,看朝政走向。”
“您這句就像是當年蘇東坡那句:‘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一樣。”
“能明白事理的,會把它當成絕妙之句,要是碰上個古板狹隘的考官,難免會認為您在譏諷朝政......所以能不用,還是盡量不用的為好。”
沈淵這句話說完,屋子裡立刻就陷入了沉默。
沈玉台並不是不同意沈淵的說法,而是正在思考着沈淵這番話的意思。
這位仁兄笨是笨了點兒,可是卻有一點絕對過硬,這個侄子沈淵說什麼,他就信什麼!
“那就改成: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如何?”想了半天之後,沈玉台又從屋裡問道。
“這一句絕妙!”沈淵立刻點頭稱讚:“這才是大明的磅礴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