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3章(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1823章

而這張卷子里所舉的例子,卻讓梅觀林的心裡暗自心驚:只要讓那個分粥的人,最後一個拿粥就行了。

不管是誰來分粥,如果做不到盡量公平,那麼分粥的人最後拿到的肯定是最少粥的一碗,貪污問題立馬解決了。

雖然文章中也說,並不存在以極其簡便的方式理清官員吏治的方法,但是梅觀林也隱隱地感覺出文章里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說。光憑着聖人教化和官員本人的道德操守,是一條完全走不通的路。

這個考生在卷子上當然沒有明說,但就算是梅觀林自己體悟出來的這一點點意思,也足以讓他膽戰心驚!

但是梅觀林的想法,卻跟正在吵架的那些人不同。他看這篇猶如天外飛來的策論,知道寫作它的人頭腦清晰、經驗豐富、甚至是尺度也掌握得十分老辣。

如果有人說這是出自一個叱吒政壇多年的名臣筆下,或是一個致仕的相國所寫,他都敢信!

可這篇文章要是出自一個考生之手,那就厲害了。因為只要梅觀林取了他為進士,他從今以後就是這個舉子的“座師”,這是大明朝官場的規矩!

他都不敢想,一個學生有了這樣的見識,走上朝堂之後會變成什麼樣?那可能是比當年的張居正還要顯赫耀眼的名臣!

所以自己要是取了他,將會帶給自己的好處可是不計其數,這也是梅觀林沒有急於作出決定的原因。

這一刻堂上的兩伙人各不想讓,爭執得越發厲害,而梅觀林大人的心中也不由得暗自琢磨:

朝廷在會試中設置了策論,不外乎就是考察考生執政和處置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兩千一百多份洋洋如海般的試卷里,竟然有一個人真的正面回答了問題,卻變成了如今的局面!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