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0章(2/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考試的地點是在大內紫禁城,考官則是由天子本人擔當,而考核的內容只有一項,就是策論。

殿試其實是從武則天時代開始的,經過層層選拔的學生,在天子親自出題考核之後,就會被授予進士的封賜。

當然在最開始的唐朝時代,也有大批不合格的考生,在殿試中被淘汰出局。

然後殿試的規則在宋代時又是一變,因為宋仁宗時代之前,經常有考生被淘汰後憤憤不平,轉身就去投靠了西夏等敵國。

因此從大宋嘉佑二年開始,殿試就不再淘汰考生,基本上以全部錄取為常態。

於是這樣的殿試規則就沿襲到了明朝,又發生了變化......考生的成績有了三甲之分。

所謂三甲,並不像現在很多人理解的那樣是一二三名,電視轉播里經常出現某某比賽,以前三甲稱呼冠亞季軍的情況,這其實是不對的。

很多人也會被三甲這種情況弄糊塗,不知道是三甲第一名還是二甲第五十名,兩者誰的地位更高。

實際上這種情況很容易解釋,一甲其實總共就三個人,分別是殿試的一、二、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位被朝廷賜“進士及第”。

然後在明朝中晚期,二甲大概是一百人左右,殿試的第四名就是二甲第一,名叫“傳臚”然後按照順序往下排順序,這些人是賜“進士出身”。

三甲大約錄取二百人,被朝廷賞“賜同進士出身”,所以三甲頭名還不如二甲的最後一名,這個頭名的意義僅僅在於他是“賜同進士出身”里的第一個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