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來自於廣州周邊各處的工坊,都是年輕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這些織工的流失,也對於廣東紡織行業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原本的那些工坊主全都在偷偷地觀察着這家工廠,等着他們拿出什麼樣的成績,好判斷出新工廠對絲綢業會有多大的影響。
......可是沒有!那間新工廠連一寸絲綢都沒有賣到市面上!
等了幾個月之後,這些人終於鬆了口氣。
漸漸的傳出了風聲,有人說這間工廠不做大明境內的生意,而是專做海貿。大家對新工廠的警惕也慢慢地放鬆下來,
坊間也流傳着一些莫名其妙的笑話,說這些新工廠是用新式機器織綢緞的,至於為什麼不對內而只是對外,就是因為他們織出的絲綢質量不行。
那些爛綢子也就哄騙那些不懂紡織的外洋商人還可以,拿出來賣給大明人,一定會被人笑話到死!
這些不着邊際的話,在那些工坊主和老年織工那裡自然是喜聞樂見。於是沒多長時間也流傳甚廣,有很多人甚至把新工廠當成笑話來講。
至於那些被工廠招走的職工,要是他們能回得來的話,更是大家笑話的目標......當然這些職工現在還沒露面。
因為工廠是封閉管理,廠區裡邊應有盡有。不但還可以帶家屬,甚至裡頭連幼兒園和學校都有。所以青年工人單身的直接就住了進去,剛剛成家的也可以拖家帶口地住進去。
工廠里的織工平時也沒什麼必要出去,外界也不知道他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到底新工廠給他們開多少工錢?他們有沒有被人打得死去活來?他們織出來的爛絲綢是不是大窟窿小眼子的?這些外界全憑篩猜測,完全沒有人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