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兩天時間,吐出來的絲會把蠶寶寶像睡袋一樣包裹在裡面。然後蠶就會在裡面變成蛹,最後蠶蛹又會變成蠶蛾。
這些繭就是繅絲的原料,每一個手指肚大小的小小蠶繭,都可以抽出九百米到一千五百米的一根蠶絲。
這些蠶絲大概每七八根左右匯合成一條絲線,然後將這些絲線捲成卷放到紡織機上,就可以織成絲綢了。
所以每年的春蠶季,都是半年來最大的一次蠶繭交易,簡稱繭市。
......
南海一帶水運發達,是整個廣東地區的蠶繭集散中心。一到三月末,就會有各個地方的蠶農把蠶繭摘下來之後連夜裝船,然後全家搖着船來南海這裡售賣。
在南海這邊,還會有數量眾多的大商家在此收購。他們有的是工坊主,準備收下蠶繭自己用作紡織的,也有專門的生絲商人,收購生絲再向外賣的。
當然也有像宋家這樣大量收購蠶繭,直接發往廣州各地的絲織工坊,賺取其中差價的。
在這個時代,絲織業已經形成了非常細的分工門類,種植桑樹的人就專門種桑樹,然後在養蠶季到來的時候往外售賣桑葉。
而養蠶的人就專門負責養蠶,蠶結繭之後就是他們的成品,他們只要把蠶繭賣出去,就完成了工作。
在這之後行業的下游還有專門繅絲的,專門染色的,專門紡織的,專門製作成品的......就此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而這一次南海的繭市,更是成了無數紡織從業者打探消息、互通有無的所在......畢竟人人都知道新紡織廠的傳聞,而且這個工廠,就在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