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沈淵要求呂秀才,在有限的負重狀態下加強船頭剛度,讓戰艦的船頭撞角,也成為一件強有力的武器。
即便他們不去主動撞擊敵船,但在錯綜複雜的海戰中,我上去一撞就能把敵船破成兩半,這樣的軍艦也足以讓敵人望而生畏!
在這之後,沈淵還要求呂秀才和剛剛成立的光學研究所一起,立刻研究軍艦上所用的光學測距儀。
經過扶胥港海戰,已經充分證明沈淵的蒸汽戰艦所擁有的最強大優勢,就是船隻可以不用依賴風帆機動,隨時保持和敵軍的合適範圍。
這樣戰船上的火炮就可以發揮出它們的優勢射程,在敵軍火炮打不着的地方,把敵人軍艦逐一擊沉。
而在這樣的遠程射擊當中,依靠火炮手的目視測距,就有些勉強了。
雖然沈淵的船上會給火炮手配發望遠鏡,讓他們清晰地觀察到己方火炮,打在敵軍軍艦附近的彈着點。但是這個距離一旦超過了兩公里,就會讓火炮的射擊精度嚴重下降。
那麼光學測距儀又是什麼呢?我想很多看過戰爭電影的人都有一個經歷,就是某位迫擊炮手為了精準射擊,經常立起一根大拇指瞄準敵方,分別閉上左眼和右眼來測量距離。
這左眼和右眼之間形成的視距差,就能讓炮手大致估計出敵軍目標和自己火炮之間的距離......但是兩眼之間的距離才多遠?
所以這種測距方法完全要依靠經驗,實際上的效果也說不上精確。
而在現代的海軍艦船上,已經採用了激光測距這樣先進的測量距離方式,但是二戰和一戰艦船上,採用的就是光學測距儀。
這東西看起來是一根長長的管子,兩頭一邊帶着一個鏡頭,實際上就是模擬了人的兩隻眼睛,在設計時把雙眼之間的距離盡量放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