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呵!如果按照張大哥的話如此說來,那麼坐在上頭高座的這位徐大仁,已然不只是個小小的長老那麼簡單,而是名副其實的活神仙,高壽星。
考場之內等待考核的弟子們也已紛紛聚齊,攏共是123位。前兩天那個一路討飯來到我們陰山簿的小弟子在內,那個大字不識一個名叫田二牛的壯漢也在內。徐徐老者在內,伊伊孩童在內。自然,國金剛也在內,就站在第二排第六個的位置。
那徐大仁首先發言,他雖然身子骨羸弱了些,可是說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發生鏗鏘有力,嘴巴無需張得太大,扔就可以把整個聲音傳播的大院之內人盡皆知。
這已然年逾百歲的徐大仁,手中捻着幾張格紙話稿,然後搖頭晃腦,頗有些酸腐的打着官腔。
“古人治病,葯有君臣,方有奇偶,劑有大小,此湯頭所由來也。
仲景為方書之祖,其《傷寒論》中既曰太陽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矣,而又曰麻黃證、桂枝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明乎因病施藥,以葯合證,而後用之,豈苟然而已哉!
令人不辨證候,不用湯頭,率意任情,治無成法,是猶制器而廢準繩,行陣而棄行列,欲以已病卻疾,不亦難乎?蓋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當;從治正治,意義深長。如金科玉律,以為後人楷則。
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如淮陰背水之陣,諸將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
舊本有湯頭歌訣,辭多鄙率,義弗賅明,難稱善本。不揣愚瞽,重為編輯,並以所主病證括入歌中,間及古人用藥制方之意。某病某湯,門分義悉;理法兼備,體用具全;千古心傳,端在於此。實醫門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難以盡錄。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蓋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以此提綱挈領,苟能觸類旁通,可應無窮之變也。是在善讀者加之意耳。清朝康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製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着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
之乎者也,總之我是聽不大明白,只是依稀的聽聞,這《湯頭歌訣》總共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律詩編成歌訣。
我心中暗暗思度,要是將這320條《湯頭歌訣》全部背下,那麼,即使是個醫學界的門外漢,豈不也至少可以成為一個遊方郎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