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靖疏月一直覺得當年的案子從頭到尾迷霧重重,結的太過草率。
最開始的時候,姦細的帽子是扣在恆王身上的,是她帶着證據把這個陰謀粉碎掉。然後大理寺在恭王的府邸找到恭王、她父親以及北狄將領之間的來往信件,以此坐實了恭王和她父親的罪證。
可恭王也不是傻子,他若和敵將來往不可能大張旗鼓地把這些事到處傳,更不可能把信件隨便放在一個地方,讓人輕而易舉就能看到。至少會找個暗格密室一類的地方藏起來才是,大理寺的人是從何處探得這個秘密的?又是怎麼一查一個準的?
再者說,他們若是憑藉信件,才敲定恭王罪名的,那在這之前他們是如何懷疑到恭王身上的。要知道,恭王素有賢名,在朝臣之中頗有威望,一般人誰會第一時間往他身上猜測懷疑?
包括最開始鎖定在恆王身上也很蹊蹺,正常情況軍中出現姦細,第一時間不該排查軍中將領嗎?再怎麼一個普通人和一個皇子,多半是前者更可能為了利益叛國。朝廷的人,不但先懷疑可能性更小的那個,懷疑錯誤後,竟然沒有及時改變調查路線,反而去查另一個皇子。
而且那個皇子,就這樣傻乎乎地把能夠坐實他罪證的東西,放在被人一查就查到的地方。該說是這個皇子沒腦子呢?還是該說大理寺的人過於神通廣大?
亦或者,這個被查的皇子,也就是恭王,也是被冤枉的呢?
先帝生前,對立儲一事一直諱莫如深,太子之位懸而未定。時間久了,朝中人心浮動,有想做從龍之功的人,便開始在幾個皇子中尋寶押注。
大皇子陳王中宮所出依照古禮名正言順,二皇子恭王溫潤賢德備受文人追捧,三皇子恆王戰功赫赫手握兵權。三王各有所長,身邊各自有朝臣主動依附。永安二十五年起,陳、恭、恆三王就開始各自為營,在朝中分庭抗禮。
幽州一案,死了一個恆王,剩下陳王和恭王對峙,恭王一出事,太子之位直接落在陳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