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後世經常被人套用各種名人名言,心靈雞湯的作者——迅哥。
但這一次,魯迅:這段話真是我說的!
“感謝陛下,我等一定銘記於心!”無數老百姓發自肺腑的吶喊!
這一日,必將載入史冊!
......
趙九雖死,虞朝雖滅,但天下遠沒有太平。
南方還有兩股起義軍,北方更是還有遼國。
對此,衛霍結束了公審趙九之事後,便又開始忙起了統一大業!
他定下了策略,先南後北,整合整個南方後,再和遼國大決戰。
而起義軍畢竟不是趙九,他們也是被逼無奈才造反的,因此衛霍沒有直接選擇出兵剿滅。
而是分別給兩位起義軍首領寫了勸降信,還是以勸降為主,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畢竟都是人民的內部矛盾嘛!
幾天後,趙九被殺,虞朝被滅的消息,隨着一封信,被送入了封鎖道路的川蜀道內!
號稱大西王的李獻忠坐在一張披着虎皮的龍椅上,讓手下念着信的內容!
而之所以不自己看,自然是因為他老人家不識字。
他是窮苦人家出身,壓根就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以前是一名燒炭工。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在虞朝不斷地加賦稅時,他忍無可忍帶着一幫燒炭工起義,硬是打敗了虞朝的官兵,佔據了天下無比豐腴的地區——川蜀道!之後更是趁着虞朝和大昭開戰的時機,吞併了貴州道!
坐擁兩省,堪稱天下第三大的勢力!
此刻,只聽手下念着衛霍的親筆道——李獻忠將軍台鑒:
“朕聞將軍雄踞川蜀,統領一方,雖為農民軍之首,然其志在為民,其行可敬。然今天下大勢已定,虞朝覆滅,四海歸心,百姓渴望太平已久。將軍若能審時度勢,歸順大昭,既可保全將士性命,又可造福一方百姓,何樂而不為?”
“朕知將軍素有為民之心,然川蜀雖險,終難敵天下大勢。若繼續負隅頑抗,徒增百姓之苦,亦令將士白白犧牲。朕願以誠相待,若將軍率眾歸順,朕必封以高官,賜以厚祿,保將軍及部下之安全,並助川蜀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計。”
“望將軍以百姓福祉為重,以天下太平為念,早日歸順,共襄盛舉。若執迷不悟,朕雖不忍刀兵相見,然為天下計,亦不得不揮師南下。屆時,川蜀之地,恐難保全。”
“願將軍三思,速作決斷。”
“大昭皇帝衛霍親筆!”
“元始元年,十月初二。”
“大王,這是讓我們投降啊,咱們降是不降?”手下不由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