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引劍堂主現在已經這麼紅了么?
小六的對面,坐着的正是夷陵老叟——
他的五官端正,眉目舒朗。
一副圓框眼鏡,輕輕地搭在他高低合宜的鼻樑上。
一派溫文爾雅的學者氣度。
正低頭不語,全情投入地翻看着什麼書。
看封皮,似乎是進修無線電工程一類的專業著作。
另外一個大活人,是個四十多歲的阿姨,姓胡。
負責內勤人員的電話傳達,也是個閑差,平時上下樓跑跑腿兒,同人聊聊天、喝喝茶,一天的時光,也就耗過去了。
她的辦公位正對着門口,熱情地回身倒了兩杯水,一杯甜口的給小六,一杯泡了茶葉的給蘇椰,於世故人情上,非常老道。
“小六啊,這一回又帶來什麼好消息?”
小六來電報局,無非兩件事。
要麼送報,要麼送消息,替天幕影業給“引劍堂主”送消息——
一些無關緊要,不動合同、不動公章,聽了就能讓人高興,利好下一次合作的好消息,諸如,今天又有多少書迷,拿着《祁連尊主》的單行本,堵在《品報》大樓的門口,不吃不喝、不依不饒地,等一個作者的親筆簽名,哪幾場《提燈女俠》的票又賣爆了,加場加到了半夜兩三點……
他順路捎一句就成,不值得耗費一個正經的人力。
在胡阿姨看來,手上沒報的小六子,就跟個報喜鳥差不多。
“我給瞿大哥(引劍堂主本姓瞿)帶來一個朋友。”
說著,小六朝蘇椰努了努嘴。
“你也是引劍堂主的小書迷吧?嘖,都找上門來了。”
胡阿姨的眼神在一桌子堆成了山的來信,和直接上門了的蘇椰之間打了個轉兒,
最後落在了蘇椰手邊的淡黃色燈籠上,“這是什麼,燈籠?禮物?”
送禮物送大燈籠?
這是傳統,還是洋派的習俗啊?難道中西合璧……
給胡阿姨整不會了。
“嗯,我就是他的書迷,我們全家都是。”
蘇椰直接認了下來,並將上一回,同刀戈夫人編過的身世說辭,對着胡阿姨、小六和引劍堂主(沉浸書中黃金屋,大概聽不到),複述了一遍,“我家呢,是開小飯館的,我阿媽是一個頗有天分的大廚,不管嘗到、看到、聽到什麼稀奇的菜品、甜品、飲品,都想自己嘗試着做一做。(小六的眼睛亮了)我阿爸看了引劍堂主寫的《祁連尊主》,非常喜歡,看的廢寢忘食,酒都不喝了、煙都不抽了,飯都不想吃了。我阿媽好奇,趁他外出進貨,悄悄翻看了《祁連尊主》,沒看幾章,就被霍祁連隨身攜帶的小零食——‘玉帶羅糕’吸引。自己貓在後廚里,嘗試着復刻了出來,我們全家吃了都覺的,味道還不錯,並一致認為,好東西不能藏着掖着,可以在飯館里,推出這一味糕點。”
“這裡面,是‘玉帶羅糕’?”
小六的手,不由地又摸上了燈籠食盒。
他在片場,見過孟霄怎麼拍策馬下祁連的戲,也在電影院,看了開頭她吃玉帶羅糕的場景,沒啥食慾。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那是塑料做的道具。
孟霄並不是真的在吃,做做樣子而已,她從山上“吃”到山下,總共就那一套道具,很不提勁。
“沒錯啊!阿媽又做了幾蒸籠,派我來找引劍堂主,請他嘗一嘗,看對不對味。順便呢……”
蘇椰順便道出了真正來意,“找他討一份授權!畢竟嘛,‘玉帶羅糕’是他創作出來的,我們頂多就是個照本復刻,不能擅自做主,沒經他同意,把這一味糕點,掛上自家小飯館的菜單。”
“書迷做到你們家這份兒上……”
胡阿姨聽了,不禁正色道,“了不起,實在是了不起!”
這時,“小山”後面,夷陵老叟的腦袋,也慢慢地抬了起來,他扶了扶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望着燈籠似的大食盒子,望了好半天,心中生出敬意——
“你們家也是有心了。”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引劍堂主有了每周四去一趟玉佛禪寺,上三炷香的習慣,風雨不誤,周周必達。
至於求的是什麼?
他外出禮佛的時候,胡阿姨同夷陵老叟討論過。
夷陵老叟猜的很世俗,“他這個人啊,我看着長大的,從小就沒吃過苦頭,家裡富貴殷實,兄友弟恭。這輩子最大的挫折,大概就是遇上了新政頒布,科舉廢除,他當不了狀元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