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用學長、學姐、同學、學弟、學妹們的名字,創作了一部,一頁文字跟着一頁插圖,主角身份為一遊俠,名字就叫遊俠兒的武俠小說《遊俠錄》,在學生之間傳閱,被他寫進小說里的人,紛紛來討好他,求着他筆下留情,給自己寫一個好一點的結局;
五年級,發揮社牛屬性,呼朋喚友、創辦詩社,並頻繁在馬來地區的文藝刊物上,發表他的詩作;
在小學生階段,便展示出了頂級的語言天賦。
可謂文武雙全。
不過,他的歷史不大好。
57年馬來獨立後,在各種政。/策上,對華人地位進行打壓,69年更是發生了排。/華暴亂,學校里,是不可能開設中國歷史課的。
他對故國,懷有深沉的熱愛。
但對故國歷史的認知,時常發生錯亂。
在寫《神捕門的傳說》其中一個系列,天下高手排行榜里,引入岳武穆這一歷史人物時,還犯過稱其為‘最有希望收復失地的北宋名將’,這一啼笑皆非的常識性錯誤。
經讀者提醒,他才恍悟——
哦,北宋在南宋前邊。
***
升入中學,翁在鼎就讀的是一所綜合學校。
學校里,彙集了不同種族的學生,有華人、馬來人、達雅克人、卡達山人,也有印度人、錫克人、孟加拉人。
其中,中文是選修課。
學校規定了,少於二十人選修,不能開課。
他除了文才,口才也很了得,遊說各族學生,跟他一起選修中文,硬逼着校方,開設了中文課,很有‘帶頭大哥’的魅力。
這期間,他在校內、校外,主辦了不少文藝活動。
並於校際辯論大賽中,以初二之齡,陸續戰勝了高一、高二、高三的對手。
被他打敗的學長、學姐們,都很佩服他。
搶着拉攏他,加盟自己創辦的月刊。
他的年歲越長,參加的社會活動越多,對馬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知越深,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念頭,就越發強烈。
當時,馬來和大陸沒有建交。
想要回祖國,只能先到台灣。
於是,他跟女友廖騫騫一起,考入了台大中文系。
在台灣,用秦庚的話來說,他們結社的活動,遠多於求學。
這個社團的名字,叫華夏詩社。
創社宗旨,也搞的特別宏大,聽起來豪情萬丈——
復興中華文化,振揚民族精神。
實際上,日常的運營模式,就跟個幫會差不多。
詩社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半工半讀,習文習武。
打工賺來的錢,自己留一半,另一半上交給‘大嫂’廖騫騫,統一管理;廖騫騫自己也在寫小品、雜文、現代詩,努力賺取稿費,維持詩社的開銷,而她的詩,寫的比翁在鼎還要好。
翁在鼎對她的感情,始於顏值。
多年後,憶起兩人在綠林社活動中的初遇,依然會鄭重寫下,‘於千萬人中,看了她那麼一眼,我就被電到了……’
再後來,見識了她的詩作,淪陷於她的才華。
她成了他的靈感繆斯,兩個人交往期
間,他的創作激情四溢,發表了一部又一部的言情小說,賺得的稿費,比詩社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還要多。
一幫小弟們,都說他是俠骨柔情。
不管賺了多少,他都發揚‘大哥’風範,毫不藏私,全數上交。
詩社的經費,一部分用作創辦《華夏詩刊》,定期舉辦主題詩會,並將詩作結集出版;一部分用來組織成員們娛樂休閑,遊山玩水;一部分用於拳館的租用,械鬥武器的購買,以及路見不平,拔拳相助後,內傷、外傷的治療;一部分用於接濟窮苦人家。
比一般的幫會,要‘善’一些,也要‘雅’一些。
在翁在鼎的帶領下,內部愛國氛圍濃厚,時常聚在一處,圍看未曾謀面的,祖國大陸的風光錄影帶,看遍了塞北、江南、長江、黃河、崑崙、峨眉、武當、少林,並有感而發,創作了不少豪邁詩篇,集結成了幾冊《山河氣勢錄》,出版發行。
引起了港台兩地,不少文化名人的關注。
隨之,詩社的規模與影響力,都在不斷擴大,成員多達四百餘人。
這也為詩社的解散,埋下了禍根。
***
翁在鼎從小練武術,看武俠,養成了一身的俠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