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人顫顫巍巍地爬到一旁,驚恐地抬起頭,只見一位白衣女子正在與刺客纏鬥,躲在竹簾之後的書生告訴她:“那是白小?姐,她是公主的近臣!白小?姐來救我們了!”
白其姝連翻兩個跟斗,袖中所藏的暗器射出兩支毒箭,擦破了刺客的臂膀,毒性立即發作,那刺客的身法漸漸慢了下來,白其姝的劍尖狠狠扎入他的心口,她用力一撬,將他的心臟挖了出來。
心臟鮮血淋漓,滾進沙土中,隱約還在跳動,圍觀的書生們見狀,非但不怕,還讚歎道:“白小?姐,您是除魔衛道的俠士!”
白其姝確實?是為了救人而來,但她聽見旁人的閑言碎語,心裡多少有些煩悶。她清楚地知道,己方的兵力不如敵方,這般危急的情況下,華瑤還派她率兵來疏散群眾,那華瑤自己怎麼辦呢?
事發突然?,華瑤的吩咐只說了一半,便被刺客打斷了。白其姝離開華瑤之前,華瑤對她低語一句:“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白其姝一時?沒想通,心情更是十分焦急。
四面楚歌究竟是什麼意思?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使用了一條毒計,他命令自己的士兵高唱楚地民歌,擾亂楚軍的軍心,此為“四面楚歌”的來歷,這一套方法,現在還能用嗎?
白其姝的神情帶着幾分猶疑。她隨意地看了一眼老婦人,那老婦人忽然?開口:“追殺公主的刺客……說的是宛城土話,他們是宛城人啊……”
白其姝靈光一閃,原來如此!
白其姝和華瑤都能斷定,與她們交戰的這一群劍客,必然?是晉明從秦州各地選拔上?來的武功高手,這些劍客的年紀也不過二三十歲。
晉明年滿十六歲之後,皇帝把秦州賜給他,他搬到秦州,蟄伏四年,才開始豢養劍客,如此算來,那些劍客最多跟了他六七年,並非宮廷侍衛那般,從小?與他一同長大?。
這也難怪,晉明失蹤多日,劍客不僅沒去尋找他,反而投靠了宛城總兵官崔緯。
或許,崔緯早就想造反了,皇帝把晉明囚禁在京城,崔緯便在秦州鬧事,無論晉明能否回到秦州,崔緯主導的這一場叛亂都是在所難免的。
老婦人猜測,劍客應該是宛城人,白其姝卻有不同意見。
一來,秦州各地的口音本就相似;二來,長住宛城的外地平民也會沾染一點?口音,既然?劍客都是秦州人,那他們在宛城居住多年,自然?能學會宛城方言;三來,王公貴族一般都說官話,全國各地的世家子弟開口說話,絕不包含半點?鄉音,旁人根本猜不出他們的籍貫,皇族的官話尤其標準,皇族的近臣也必須苦練官話,互相之間不能以方言交談。
由此可見,那七百劍客並非晉明的近臣,他們更熟悉家鄉的鄉音。
各種念頭像是雪花一般,紛紛揚揚,頃刻間落滿了白其姝的腦海。
白其姝握住老婦人的肩膀,由於她太着急了,她語無倫次:“秦州的民謠,有沒有思念家鄉的?所有秦州人都聽過的思鄉民謠?”
老婦人聽懂了她的意思:“有啊。”
自古以來,秦州的徭役十分繁重?,官府經常徵調百姓去服役,修路、搭橋、建水壩、鑿運河、築城牆、蓋高樓、興造宮殿,做不完的苦力勞力,干不完的臟活累活,秦州勞工不僅在秦州境內做工,還被官府派去了虞州、岱州和京城。
四通八達的道路之下,不知埋葬了多少枯骨。
秦州有一首民謠,名?為《回鄉》,歌詞凄愴悲涼,寫盡了秦州勞工的思鄉之情。這首曲子流傳百年,在秦州傳唱甚廣,宛城又是勾欄瓦舍聚集之地,不乏通曉音律的行?家,尋常百姓也對《回鄉》的曲調爛熟於心。
老婦人半垂着頭,低語道:“誰知歸路長,誰能避風霜?離家千裡外,思鄉空斷腸……”
方才,老婦人跌坐在地上?,腳腕扭傷了。她年過七旬,渾身一把老骨頭,經不住磕磕絆絆,無力再?去保護孩童,她能做什麼呢?她想念誦一遍《回鄉》,哪怕今夜是她的死期,她要走得從從容容。
躲在酒館中的幾十個書生忽然?高聲唱道:“誰知歸路長,誰能避風霜?離家千裡外,思鄉空斷腸,晝夜當遠行?,何時
?能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