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
他默了片刻,不咸不淡道:“還有哪位愛卿要補充的?”
皇帝的視線往大殿上幾位聽政的皇子身上掠過。
有大臣竟說道:“想從根源上解決沃城種桑樹不活,與宛州種水稻旱死的問題;可以嘗試改變土質。”
“沃城積水多,就挖渠引流;宛州地旱,自然也可以從別處開道引水澆灌。”
皇帝冷笑一聲。
“常愛卿言之有理,你真是天才。”
天生的蠢材!
皇帝的話聽不出喜怒,接下來又有幾位大臣各抒己見。
不過,他們的意見落在皇帝耳里,沒一個說到他心坎上。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這就是治國的臣子,連他的話都聽不明白。
夏明楓考慮過後,也出列陳情:“陛下,臣認為解決沃城與宛州的實質性辦法,在於人。”
皇帝眼神亮了亮:“嗯?”
夏明楓接著說道:“兩地的地方官並非不知道種植作物需要因地制宜。”
“他們明知如此,還強令當地百姓改變種植習慣,是因為心存僥倖。”
“僥倖以為,老天依舊會給他們飯吃。”
“據臣所知,在沃城因往年種植水稻皆豐收;是以稻穀米糧在沃城不值錢。”
“相反,在沃城種桑養蠶的人少;無論是桑樹還是養蠶的收益,都遠高於種植水稻。”
“究其背後根本原因,乃是利益驅使。”
“利欲熏心,促使他們不顧農時不顧氣候。”
“如果當地的地方官員,是窮苦百姓出身;又或者真正有一顆愛民的心,就斷然不會出現沃土種桑樹,旱地種莊稼的現象。”
這涉及到選拔官員與任用官員兩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