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何進悄悄鬆了口氣,覺得自己賭對了,又繼續說:
“左副都御史文貴奏令,在京及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狹西、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有願納銀授軍職者,聽實授百戶一百五十兩,副千戶二百兩,正千戶二百五十兩,指揮僉事四百兩,指揮同知四百五十兩,指揮使五百兩,都指揮僉事六百兩。”
蘇晚晚倒吸一口涼氣,視線銳利地看向何進。
都指揮僉事那可是正三品的武官,花六百兩銀子就可以買到?!
也太不值錢了!
“支俸嗎?”她問。
“只帶銜,終身不支俸,原管事者仍舊管事。”何進笑得眼角的褶子像菊花綻放。
蘇晚晚愣了一下,隨即搖頭輕輕笑了笑。
這個文貴,還真是斂財好手。
賣個不支俸不管事的官銜,滿足一部分人的虛榮心,朝廷卻能募集銀錢從中牟利。
這與兵部左侍郎錢福提到的“納銀充吏典”一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進又道:“還有好事兒呢,禮部放開國子監入學名額,願入監者廩膳生一百五十兩,增廣生二百兩,附學生二百三十兩。”
廩膳生是由朝廷提供膳食的生員,以前要求極嚴,需要考試,是真正有真才實學之人,有機會進入國子監學習。
每年各府學的廩膳生也就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每月給廩米六斗。
增廣生的地位低於廩膳生,也領不到朝廷的廩米,很多都是在家完成學業。
附學生地位比增廣生更低,幾乎沒有進入國子監學習的機會。
當然,拿到增廣生、附學生名額的難度,也要低很多。
朝廷突然讓國子監擴大招生範圍,很顯然也是為了斂財。
只怕這些監生名額,會被眾人搶破頭。
尤其是那些被減少了科舉名額的江南地區,本來就富庶,能拿出銀錢的家族不少。
在科舉中進士越來越難的情況下,花錢進入國子監學習肯定是最優選。
蘇晚晚看了鶴影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