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書,竟有如此好的句子。
秋月將書合上,才見封面上赫然印着《金剛經》三個大字。
原來她剛才因王府派人之事,心緒不寧下,無意間拿起了上次年夫人帶來的幾本佛經。
當時她因為有前世的記憶,對佛經很是不以為然。
畢竟在前世,甚少有人翻看佛經,印象中好像只有老人和信佛之人才會看這類的東西。
但又因是年夫人帶來的,就隨手放在了書案上,卻不料佛經里也有這麼好的句子。
秋月將手中的這本書放下,拿起旁邊的一本,細看來,卻是《景德傳燈錄》。
這是本什麼書,怎麼不像是佛經?秋月心下疑惑,隨手翻了一頁。
恰好翻到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禪師佛涅槃後的情形: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無住,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秋月心下一動,這如滿禪師真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回答的意思是: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理體常住於清凈真如海里,是無為而為,無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識見忖度。
秋月心中想着,不知道這唐順宗能否了解「無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卻看到這唐順宗又問道:
「佛向王宮生,佛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皈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順宗只從一般世俗的色身生滅去體會佛陀的存在問題,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體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滿禪師再一次開示道:
「佛體本無為,**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秋月看到這裡,只覺得有如醍醐灌頂,“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滅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則滅除一切煩惱、差別、對待,是絕對解脫快樂的寂滅世界。
佛陀的法身等然虛空,沒有生滅缺漏,只是我們一般人用世俗膚淺的眼光去分別,起迷妄之情,以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滅現象,而不能體悟等然虛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
因緣既盡,則滅向真如而去,法身「如來」、「如去」,不增不減。
秋月愣愣的看着這幾句話,仔細忖度,第一次正視了自己內心:枉我一直自命清高,覺得自己超脫在眾人之外,不理會她們的小動作。不論她們怎麼對付自己,在她內心深處,不過是悠然看戲之心,從未真正將她們放在心上。
卻終究還是被**貪住,無法跳脫輪迴之外。
秋月心下一嘆,她終究也不過是一凡夫俗子,也許永遠也無法達到佛陀這種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
難怪年夫人要她看佛經,這經書上的道理,竟是四書五經里沒有提到過的。
不過秋月心中又生出了另一個疑問,為何在現代,出了上了年紀的人和信佛者,看佛經之人會少了這麼多?
她卻是忘了,佛經上所講都是文言文。在現代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又有誰會真正靜下心來看佛經,品真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