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臘八
從臘月初七開始,年府就處處顯現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下人們不斷進進出出忙碌異常,臉上卻都洋溢着發自內心的歡笑,很有節日的味道。上輩子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除了新年、端午這種大型節日,平時的小節日基本上沒人過,就算過節也沒有這種味道,現在自己到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了。
為了了解臘八的歷史,秋月還特意在書房裡找了些有關臘八的資料,這臘八的由來也算的上是源遠流長了。
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月初八,人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
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
而清代在臘八節,全國大部分漢族地區都要喝臘八粥,此粥已從原來的“七寶粥”、“五味粥”的基礎上增至“八寶”,並加以點綴,成為既好吃、又好看的臘八粥。它“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這天早晨,秋月一大早便被年夫人從被窩挖了出來沐浴梳洗。春桃為秋月梳了個雙丫髻,戴着大紅色串珠,身上一件大紅色旗袍配着同款馬甲,馬甲上還有白絨絨的貂毛,加上秋月精緻的五官,遠遠看上去到真讓人心生歡喜。
“三妹妹就是生的好,額娘,您看這真真就像是那畫上的童子似的。”秀蘭見到秋月的裝扮後贊道。“
好嫂子,你就別誇我了,怪不好意思的。額娘和嫂子今日也很漂亮。”秋月告饒到,雖說自己這副皮相很美,可被人這麼赤luo裸的誇獎也怪難為情的。
年夫人見了自己可愛乖巧的女兒心中本就歡喜,再聽了古秀蘭的誇讚,嘴角的微笑都比平時大的幾分。用手指點了點秋月的額頭,說道:“月兒今日到真像仙女,額娘瞧着到很是喜慶。”
感受到年夫人的欣喜和對自己滿腔的愛,秋月心中一陣感動,撲到年夫人的懷中,“額娘,您對月兒真好。”
“傻孩子,你是額娘親生女兒,不對你好對誰好。好了好了,你阿瑪和二哥應該已經在等我們了,走吧”說著牽着秋月的小手,在古秀蘭的攙扶下往正房走去。
在年老爺領着年羹堯和年斌,指揮下人將熬好的臘八粥熬敬神祭祖後,古秀蘭便將早就備好的臘八粥贈送親友,一時到也忙碌。到了晌午,更是親自把已經加上紅糖、白糖並溫熱好的“臘八粥”和“吉祥餅”端上炕桌,一家人便在溫暖的房間里共度“臘八”。
在書上看到的介紹始終沒有看到真實的事物來得真切,看着擺在自己面前的臘八粥,秋月感覺自己真的像個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
雖然在書上看到說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可當秋月看到自己臘八粥中放時還是小小的驚詫了下。這“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
秋月夾起一個“果獅“,放進嘴裡,心裡想着吃着這“果獅“配上這種氣氛,還真有過節的感覺啊可惜幾百年之後很多國人都崇洋媚外,不過自己傳統的節日,反而鍾情於國外的聖誕和情人節。
秋月喟嘆着,心中更是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珍惜這第二次的生命。秋月嘴裡嚼着“果獅“,心裡感受着這滿室的溫馨,細細品味着流傳中國幾千年傳統節日的祥和與魅力。
喝完粥,秋月自是陪在自己父母身邊逗趣,古秀蘭則將吃剩的臘八粥分派給下人,而得了賞賜的下人自是心中感激,更加用心做事不提。
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年府更是一天比一天熱鬧,一天比一天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