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錦溪錦陽按照時間去接了那家人,順便打聽了一下,他們村子有不少人家都種了黃米,有些人家去年的就沒賣,家裡不少剩餘。

錦溪讓那人幫着問一問,能不能換。還真有樂意的。不過得用大米白面換。

錦溪家大米白面不少,還是當初二叔把一部分苞米賣了買的,當時買的價格是正常價,放到現在都升了好多倍了。

用白面換就一斤換一斤,說起來黃米面挺好吃的,也經餓,不過這東西經常吃胃也受不了,不愛消化,相對來說沒有白面吃香。做法也不如白面多。所以別看以前黃米面賣的比白面貴現在換還不容易呢,誰讓他們這邊不種麥子呢。

錦溪回家一商量,一斤換一斤。老爺子直接拍板,換兩千斤。自己孫子夢中的情景,還有突如而來的預感都證明了災難不會很快結束,小麥跟大米都是主要糧食,將來肯定會種,也許難賣,但不是不可能。

可以預見的,當明天天氣更加惡劣的時候,他們這邊有地的人會選擇種苞米,或者地瓜產量多的食物。大黃米不會有人種了。

而選擇儲存黃面有一個原因是,黃米麵包成黃米面豆包,在冬天的時候是非常好的食物,重要的是它經餓。

家裡的事還是爺爺做決定,錦溪和錦陽趁着出車,悄悄地換了兩千斤黃米面,然後還弄了五百斤紅小豆,加上家裡存的紅芸豆,足夠了。除去今年用到的,剩下都被小心的放到新打的大箱子里,然後還放一些炭防潮。

黃米面換回來沒幾天突然下起了雪,爺爺一看天,就決定趁着雪天外人看不見,開始包粘豆包,今年用了三百斤的粘面,裡面還加了一百斤的玉米面,提前和好面,放到炕上讓它發酵。

第二天一早全家出動,把泡了一夜的小豆放到鍋里煮,放糖做成紅豆餡,之後就是開包,這是每年都要做的一項家庭活動。包好一帘子就去鍋上煮,開鍋十五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煮大勁了容易開口而且粘豆包該趴趴了。

連着帘子一起送到外面凍上,外面雪下得挺大的,二叔早在門口放了兩個筐,還在筐上邊做了遮擋的架子,不讓雪沾上。這天氣冷的一會就凍上了。

就這麼包煮凍,下午三點才全弄完,凍好的粘豆包放到袋子里,送到倉房的大缸里,上面壓着厚厚的板子上面蓋着石頭。這樣也不怕耗子偷吃了。

晚上大家就吃着新出鍋的粘豆包,放點白糖,錦溪就喜歡把糖和粘豆包夾成小塊,糖都化了再吃,糖的味和粘面還有豆餡和在一起味道香甜粘糯,好吃的不得了。

粘豆包吃好了,錦溪打着一把雨傘拎着半袋子已經凍上的粘豆包給張誠他們送去。

這麼長時間張誠他們已經很好適應這裡的生活了,因為曹二仙還有張忠和鄭源的醫術,都讓他們更容易被村裡人接受。

張忠和鄭源是有本事的年輕人,他們倆開車跑了幾趟城市和農村,倒換過來不少糧食,要知道現在汽油柴油稀少,有錢都買不到,很少有車來回走了,一些更偏的地方,缺少物資,同樣他們手上多少有些存糧。

張忠和鄭源從京城回來的時候就存了些汽油,後來在市裡也想辦法弄了些,這樣跑了幾趟,他們新挖的地窖就存上足夠吃到明年的食物。

因為張誠和錦溪的關係,他們跟錦溪家走的很近,前些日子去了一趟大湖,弄了些魚分給他們五條,每條都有七八斤。大大的魚燉上,然後在大鍋邊上貼一圈餅子。錦溪現在想起來還流口水呢。

可惜現在的魚不好弄,剩下的要慢慢吃。

“吃飯呢?”錦溪一進屋就看四個人坐在堂屋吃飯。

“你吃了沒,一起吃點。我哥做的臘腸干豆角。”張誠嘴裡叼着臘腸,邊吃邊說,張忠他們跑市裡還是能弄到些臘肉這樣存放時間長的東西。

錦溪搖搖頭,“吃完了,今天包了豆包,給你們拿了一些,凍好了,放好了小心別被老鼠給磕了。”

張忠聽了放下筷子,從錦溪手裡接過去,打開一看,黃橙橙的,拿出一個,直接啃了一口,到底沒凍實,啃下來不少,像他們小時候多數都生啃過粘豆包,“挺好吃的,明天早上咱們就蒸點。你們家黃面從哪弄來的?我們也想包點。”

“拿面換的,黃領子那邊不少家都存了,一斤換一斤,自己包點也行,這東西冬天吃正好還頂餓。”

“哥給我一個。”張誠腿還沒好利索,坐那不愛動。

“得了你就吃這個吧,別等會消化不良,張忠去廚房拿刀將粘豆包切了四塊,張誠鄭源還有曹二仙都分了一塊,飯都吃的差不多了,再吃胃該難受了。

“你吃吧,我明個早上再吃,怪硬的,牙咬不動了。”曹二仙擺擺手沒接,“來錦溪吃點臘肉。”

錦溪搖頭,“我不愛吃,甜味的。”

曹二仙點點頭“說的是呢,可惜那肉了。”他們這邊吃肉就愛吃咸香的太甜了就不愛吃了。

“我覺着挺好吃的。”張誠滿嘴鼓鼓地說。

“你啥東西都覺着好。”曹二仙笑看着他。眼中帶着長輩對小輩的慈愛。

錦溪覺着他們幾個處的不錯,挺和睦的。

“得了你們吃吧,我回去了,外邊雪挺大的。”

“那行,等哪天我換了面回來,得讓二嬸過來幫我們一下,我們幾個可不會包。得找人指導指導。”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