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一旁的孫可望本想為自己的表現謙虛一二,可沒想到張獻忠話鋒一轉,對着孫可望提出的意見就逐一回應。
張獻忠向二人解釋所謂的南下只是越過淮河,越過淮河之後大軍調轉方向一路向西,先過六安,再過霍山,最後在麻城虛晃一槍後,再次調轉方向由信陽入河南,最終的目的地與高迎祥差不多。
作為闖軍內部少有的幾個大佬,張獻忠自然知道不管是緩解手下這些兒郎們思鄉心切還是為了隊伍的整體發展,留在江南士死路一條,回到北方才有發展。
所以張獻忠選擇的這條路線雖然繞了個大圈子,可一路上遇到的抵抗並不會特別多,因為相較於常年戰亂的北方,南方這些年還算太平。
這一路南下的過程中,張獻忠太清楚這些當官的是什麼心思了,只要張獻忠不打算賴着一個地方不走,那這些這些南方州縣的官員肯定不會與張獻忠死磕,如果有可能,這些當官的巴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打仗又要花錢又要死人,哪個當官的都不想攤到這事。
所以按張獻忠的估計,這條撤退的道路雖然路程長了一些,可兇險程度完全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更何況官兵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高迎祥給吸引過去了,張獻忠只需要老老實實趕路即可。
“父帥思慮妥當,兒子佩服。”張獻忠一介紹完自己的思路,一旁的孫可望趕緊奉上自己的稱讚。
雖然不無吹捧的嫌疑,可平心而論,張獻忠這法子確實高明,能跳出固定思維,轉而調整方向,不得不說張獻忠能從一大頭兵成長為闖軍內僅次於高迎祥的大佬,這腦子還真夠可以。
“老二,你怎麼不說話?”張獻忠見李定國全程沒說話,不禁有些意外,當即出言問道。
“父親,我從小書讀的不多,大道理不懂,可我在茶樓聽先生們說三國的時候,聽過一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定國有些不合時宜的回答道。
很明顯李定國這是在提醒張獻忠,天下闖軍本是一家,當日那般艱苦大傢伙都熬過來了,可如今怎麼剛有點起色,官兵還未怎麼著呢,闖軍內部反倒先起了矛盾,這豈不讓官兵們看了笑話撿了便宜。
“老二,糊塗,高闖王不仁那就別怪我們不義,這事要怪就只能怪高闖王,如何能怪到父帥頭上。”孫可望看似幫李定國辯解,可話里話外的意思反而有些挑撥離間。
“父帥容稟,我說這話不是在追究誰的對錯,而是心疼咱們義軍隊伍,畢竟此事不管誰對誰錯,受損失的肯定是整個闖軍隊伍,死的還是咱們義軍兄弟。”李定國趕緊拱手回稟道。
“你能這麼想我很欣慰,干大事者除了手段要硬腦子要活外,心胸更要寬闊,小家子氣永遠幹不成大事。”張獻忠拉着李定國的手欣慰道。
李定國的一席話讓張獻忠有些恍惚有些羞愧,想想當年起兵的時候,大傢伙勠力同心團結一致,想的是殺盡這些吃人的貪官,推翻這個吃人的世道,可怎麼手底下的弟兄越來越多,反而這份初心卻沒人願意提了呢?
“撤退的路線不變,不過在南下之前,派人通知高闖王,讓他有個準備。”張獻忠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後交代道。
格局大並不意味着要當冤大頭,對於張獻忠來說提前通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至於最後高迎祥的損失能降低多少,那就看他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