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個小小插曲並沒有影響李煥的行程,奔波數日,李煥終於將這幾萬石糧食運到了朱大典的大營外。
廬州城下,朱大典的大軍已經和闖賊對峙了多日,闖賊遠道而來又無攻城器械,一時半會也拿不下廬州城,所謂賊不走空,闖賊拿不下廬州城,那就只能拿廬州城周邊的百姓開始撒氣。
闖賊派出部隊對廬州城周邊的百姓大肆劫掠,一時間廬州百姓怨聲載道,大罵朝廷官兵無能。
當然百姓罵歸罵,可朱大典的大軍依舊巋然不動,廬州城是朱大典的底線,只要廬州城不失,朱大典就不忙着進攻,只等着廬州城下的闖軍給養補充完畢自行離去後,朱大典再派大軍進駐廬州城。
朱大典心裡明白,就憑自己手裡這些軍隊,硬拼只能是自尋死路,既然拼不過那就只能想其他的法子,比如黑的說成白的?
廬州城外的百姓遭了大難不要緊,畢竟這些百姓至多罵一罵,只要不讓遠在紫禁城的崇禎皇帝知道現場實際情況就行了。
所以朱大典的打算很簡單,讓廬州城外的闖賊盡情的劫掠,朱大典心裡明白,這些闖賊不過是求財,銀子搶夠了自然會離去。
只要闖賊一離開,朱大典立即派大軍跟進,當然在向皇帝的奏摺上肯定不會說自己坐視闖賊為禍百姓,而是會說自己率軍與賊激戰數日,終於擊潰賊軍救廬州城於危難。
朱大典再向鳳陽城內的兩位欽差大臣使使銀子,讓這兩位欽差大臣在皇帝面前給自己說說好話,畢竟搞定兩個欽差大臣可比搞定崇禎皇帝容易多了。
只要這兩個欽差能替朱大典說幾句好話,崇禎皇帝不僅不會怪罪自己,恐怕還會給朱大典一個大大的嘉獎,一個大大的忠臣就此新鮮出爐了。
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廬州城下就出現了如此怪異的一幕,闖賊大肆劫掠,而朝廷的大軍隔河相望,按兵不動,甚至有時候連營門都不開,生怕影響了闖賊劫掠的速度。
不過李煥的到來打破了大營里的平靜,還未進營,李煥遠遠就瞧見有一隊人馬正堵在大營門口,李煥還以為是朱大典派人來迎接自己的,走近一看方才知道什麼叫冤家路窄。
不過與其說是冤家路窄,倒不如說是有備而來,李煥前幾日在路上教訓了這幾個軍漢一頓,讓他們錄下口供之後就放他們離去,本來打算到了朱大典軍中時,將口供拿出來讓朱大典主持公道。
可沒想到這十幾個軍漢根本就是口服心不服,在李煥的棍棒教育下,這十幾個軍漢表示自己是知道錯了,可一旦李煥放他們離開之後,這十幾個軍漢表示這事情沒完,自己打不過不要緊,自己可以搖人。
鄧玘麾下有三員親信大將,分別是楊明楷、劉志敏、張雲鵬,這三人自鄧玘起兵之日就跟着鄧玘衝鋒陷陣,這三人雖然驍勇異常,可為人太過殘暴,所過之處不僅反賊被屠殺殆盡,就連沿途百姓也不能避免。
所以這三人雖然屢立戰功,可因為殺戮過甚,朝廷一直壓着這三人的升遷,干到現在也不過是個游擊將軍。
正因為如此,這三人總覺得朝廷虧待了他們,平日里越發的驕縱,劫掠百姓起來也更加的肆無忌憚。
李煥教訓的那批軍漢正是出自張雲鵬麾下,當這批軍漢回到大營後,立即向張雲鵬哭訴起路上發生的那一幕。
當然在這些軍漢的口中,他們不過是奉大將軍的命令外出籌糧,只是手段粗暴了一些,可沒想憑空出來一幫人馬,打着除暴安良的名號對自己這夥人又打又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