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401章

“正該如此,沒了災民那這些闖賊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屆時朝廷再派大軍圍剿,何愁闖賊不滅。”李煥當即回答道。

盧象升聽完不禁搖頭苦笑,原本以為李煥還有幾分過人的見解,可仔細一聊,原來也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在盧象升看來,李煥說的這麼多,說的這麼漂亮,無非就四個字:剿撫並用。

可這法子早就有人在朝廷上提出來了,提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楊鶴,當然他還有個比他更出名的兒子——楊嗣昌。

崇禎初年,山西亂匪四起,因為楊鶴大嘴巴得罪了人,山西剿匪的事情落到了楊鶴身上,平心而論楊鶴是個好人,可有時候好人並不一定是好官。

楊鶴來到山西後,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後上疏朝廷,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飢荒之極,民不聊生",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這些老百姓之所以造反,就是因為西北發生了大災荒,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就要造反找條活路。

所以楊鶴向朝廷提出"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戰略,楊鶴的想法很簡單,讓老百姓吃飽飯了,那老百姓自然就不再造反了,這匪剿起來自然也簡單的多了。

朝堂內的崇禎皇帝一聽,還真覺得有幾分道理,花錢辦事,還不用打仗,最起碼不用打大仗,這買賣划算啊。

崇禎當即動用了自己的小金庫,給楊鶴掏了十萬兩白銀,再讓西北的藩王湊了五萬兩,最後讓戶部劃撥了兩萬石糧食。

十五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食,這就是楊鶴招撫反賊們的資本。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