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8章
箋注部分對原文中關於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諸多細節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釋。
比如在提及古代紡織工藝時,詳細描述了不同織機的構造、操作方法,甚至精確到了每個部件的尺寸,如“腰機之軸,長三尺有五寸,徑三寸,以堅木為之......”;
在講述金屬冶鍊時,對各種礦石的產地、特性以及提煉過程中的火候控制、化學反應等都有着細緻入微的記錄。
如“爐甘石與銅相和,煉之,待其色轉赤,方可得鋅銅合金......”。
這些箋注不僅豐富了原書的內容,更像是一把鑰匙,為張震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代科技文明深處的大門。
張震憑藉自己對古籍的了解,初步判斷這可能是個珍貴版本。
《天工開物》初版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也就是“塗本”,是由宋應星的同學涂紹煃資助刊印,採用江西竹紙印刷,外形典雅堅固。
但因歷經戰亂,流傳數量稀少,眼前這本顯然不是塗本。
還有清代早期書商楊素卿刊刻的“楊本”,為節約成本用福建低劣竹紙印刷,還去除原書鄙視蠻夷的內容、添加行業發財秘訣,傳播性不強,留存數量也少,從紙張和內容嚴謹性看,也不像楊本。
民國時期收藏家陶湘刊印的“陶本”,以日本菅生堂版本為底本,重新翻畫插圖、調整章節體例、修改錯別字,可手中這本書的插圖明顯保留着古樸的風格,並非重新繪製,所以也不符合陶本特徵。
這個箋注本很有可能是某個民間學者或藏書家,依據初版塗本進行箋注後私下刊印的版本。
這種帶有個人見解箋注的版本,往往融入了注者獨特的思考與研究成果,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在古籍市場中,普通的《天工開物》現代重印本價格親民,售價多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