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六七月的天還是挺熱的,船隻靠岸後,沿著紅楓川邊十幾架高大的水車往前行,不久便是成片的良田。
水稻田邊上,幾隻白鷺翩翩起舞,它們在稻田中覓食,為這綠色的海洋增添了幾分生機。
農人們彎腰勞作,他們的身影在田間穿梭,構成了一幅勤勞的田園畫卷。
楊玄辰在田間踱步,王鐵山則是架著馬車遠遠跟著。
他揮揮手把幾個農人招來近前,“咱這稻田這幾日便要揚花了吧?”
這農人原本是佃戶,自從錢有德倒了後,楊玄辰出台了還田與民的政策。
每年一百文錢的賃錢就能擁有一畝地,他當時是頭一個來衙門申請的農人。
一見是縣太爺找他說話,連忙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跪在地上,感激涕零。
“真是老爺啊!回老爺的話,不出三日就要揚花了。”
楊玄辰本是想著看看自己的萬畝良田,沒想到一看之下,正迎合了自己粗淺的判斷,水稻要揚花了。
前一世他生活在城市裡,關於農間之事不甚了解。
揚花,結穗,收稻這些事,他從來沒有經曆過。
本著虛心求學的態度,楊玄辰問道:“老大哥,咱這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農人回道:“今年天氣不錯,再加上老爺整的這大水車,每畝地比去年能多些產量。”
“大概能產個二百多斤吧......”
聽著農人的說法,這個時代二百多斤就已經算得上好收成了。
楊玄辰誇獎了幾句便陷入了回憶之中。
現代水稻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能把產量穩定在六百斤以上,高產田甚至能達到每畝千斤。
雜交稻畝的產量更是能達到驚人的一千六百斤。
隨著回憶的深入,楊玄辰的眉頭開始皺起。
農人看著他,心中不免產生了疑惑及擔憂。
他不明白自個兒的縣太爺怎麼了,難道田裡多產些糧食不好嗎?
“老爺,您怎麼了?”他開口問道。
一畝田要交一半的糧,剩餘的一半糧農民們才能自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