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446章

一般來說中醫不像西醫分的那麼細,一名合格的中醫確實是內外各科都有涉獵的,但不管怎麼說總都有專精的一項。

比如帝都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達先生就是主修溫熱病學,其他各位名醫先賢也都各有專精。

所以元拾說自己各科都有涉獵,這就讓戴翔心裡對元拾的評價下降了一個檔次,戴翔自己本身也是對中醫各科都有涉獵,不過他的專精卻是骨科。

雖然對元拾的評價低了一個檔次,不過戴翔還是很保持風度的和元拾聊了起來,兩個中醫碰到一起自然會聊起中醫,結果就聊起了中醫的根本經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傳說是黃帝和岐伯所著,但實際上黃帝內經的內容是一個不斷增補的過程。

很多醫家認為黃帝內經實際上是扁鵲所著。

扁鵲不是名字,而是一個稱號,實際上,這個稱號和墨家的巨子一樣,是諸子百家之中的一家,也就是醫家的領袖的稱號。

所以,扁鵲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每一代醫家的領袖,但隨着最後一代扁鵲秦越人被秦國太醫嫉恨而刺殺之後,扁鵲這個稱號就再也沒有冠在誰的身上,而諸子百家中的醫家也就此分崩離析。

黃帝內經是歷代扁鵲增補而成這個傳說未必真實,但它確實是華夏醫學的最高經典,戴翔對黃帝內經當然很有研究,可他和元拾一開始討論黃帝內經,隨着討論的深入,他就越來越驚訝。

戴翔從小跟着自己的師父也就唐詩詩的祖父學習中醫,對黃帝內經浸淫了二十多年,自認為自己對黃帝內經的理解已經很深了,可和元拾這個二十齣頭的年輕人一討論,戴翔頓時有一種自己這二十多年的中醫白學了的感覺。

這種落差的感覺其實真不好受,而會有這種感覺,恰恰是因為戴翔本身的醫術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

做任何學問其實都是這樣,不光是醫學。

任何學問越是鑽研到深處,遇到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越能感覺到對方的卓越,反而是那種半瓶子水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別人的優秀,因為他的學問根本了解不了。

戴翔漸漸忘記了元拾是來找唐詩詩的,他原本還準備旁敲側擊的問出元拾到底找唐詩詩做什麼呢,可這一討論起中醫來頓時忘得一乾二淨。

而這個時候元拾也被戴翔激發出了探討的興趣,因為戴翔的醫術也不低,這探討學問當然是和與自己相差不多的人才有意思。

這兩個人聊得熱火朝天,一旁坐着的馬斌卻是無聊到要死的感覺,不過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倒是很能耐得住性子,但聽到兩個人聊的內容他還是有一種如同聽天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