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監察院左都禦史劉伯溫站出來激烈反對,有人帶了頭,剩下的人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了,紛紛出班反對。
理由嘛,正是勞民傷財,國庫空虛無以為繼。
站在臣子的立場上,老朱陛下修路搞基建的決定是勞民傷財的,如今正值大戰在即,大明對外戰事不斷,本就空虛的國庫不知要支出多少錢糧。
而且這國策一旦定下,那就不隻是今年,而是以後的每一年,朝廷都要撥出一大筆巨額開支,不知道多久才能夠緩過氣來。
這種對外戰爭的節骨眼上,老朱陛下還要動工修路,簡直是昏聵之極。
殿內反對聲此起彼伏,於是乎老朱陛下無奈地向朝臣解釋以工代賑的道理,可朝臣們並不接受。
因為推行下去實在是太難了,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是一場大亂。
諸多反對的聲浪裡,有一位禦史跳了出來,此人名叫韓宜可。
嗯,也就是上回李祺在中秋夜宴上麵結識的那位。
起初因為反對封王,而被打入詔獄,後麵李祺給老朱陛下出謀劃策,老朱有了解決辦法心裡麵也沒那麼氣了,加上劉伯溫等人一直在上奏為韓宜可說好話,於是乎韓宜可就水靈靈地出獄官複原職了。
韓宜可這一次又頭鐵了,當然也不讚同老朱陛下的決定,但他反對的角度頗為清奇。
“以工代賑”縱是能推行下去,長久下來,對社稷恐為不利,當百姓們習慣了做工來賺取家用,相比之下,耕地種田反倒失去了動力。
此話一出,直接引爆了全場。
要知道曆朝曆代都是以農桑為主,重農抑商這才是真正的國策。
畢竟這年頭種田的風險不小,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殺蟲劑的年代,種田完全靠老天恩賜,任何一場天災下來,一年的辛苦便白費,那就成了災年,又需要朝廷撥款賑災。
而做工卻安全多了,隻要肯付出勞動,就一定會有回報,官府發錢發糧,旱澇保收,長此以往,百姓誰還願回去種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