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然後呢,想要大明國祚綿延不絕,那就需要日後的大明曆代帝王,不斷的根據當下的情況,不斷的調整國策,比如皇爺爺頒布的大明律中,給與宗室非常豐厚的俸祿標準,而且親王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他們的子孫除了長子繼承原有爵位以後,其它兒子還可以降一級受爵。按照這個標準,隨着皇爺爺您的子孫數量不斷增長,百多年下來,領取俸祿的宗室人數可能有十幾萬,而宗室俸祿數量到那個時候,就可以達到一個足以把明朝財政吃垮的數字。”
:“當然還有土地集中和兼并的問題,這裡呢,我就聽到了一個故事,小雪父女一家都是勤勞的莊戶人家,原本家裡有五畝地、三個壯勞力(父親、叔叔、表哥),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原本是可以衣食無憂的,但最後卻落得個家破人亡、父女只能上山開荒的結局。”
:“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朝廷沉重的徭役,讓小雪的叔叔和表哥一死一傷,家裡主要勞動力喪失。另一方面,官府稅賦格外的重,除了一年兩次的正稅——即夏季稅與秋糧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苛捐雜稅,如人丁絲絹稅等。由於交不起苛捐雜稅,父女二人只好向當地豪強借高利貸,利滾利之下,最後賣光了田地才勉強還債。”
:“徭役、重稅、鄉紳,土地兼并將是壓在百姓頭上的幾座大山,讓他們沒有活路,縱觀歷朝歷代,前期基本上是太平的,繁華的,主要原因是大戰以後,人丁減少,土地還可以養活家人,但過上百年呢?土地兼并的問題依舊會出現。”
:“皇爺爺規定“郡王諸子年十五,人賜田十六頃為永業,除其租。”實際上,朝廷賜給藩王的土地數量沒有明確規定,而皇爺爺賜勛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雖然藩王公候等擁有大量的莊田,但整日享樂的他們,還會不斷強佔農田,兼并土地,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流離失所。百姓無地可中種自然淪為流民,只要有人煽動,那麼造反是遲早的事情。”
:“還有軍戶制度,現在看沒有問題,但長久下去,也會出現問題,還有財政制度的變通等等,當然以上這些都是主因。但我覺得,上述問題都在皇帝和官僚的治理調和之下,第一位的還是君臣間的密切協作程度,在皇權永恆的前提下,官僚系統的高效和團結,就更顯得更為重要了。”
朱雄英的話落下以後,朱雄英,宋濂,劉伯溫那是相當的安靜。
劉伯溫看着朱雄英說道:“殿下把咱們這些人制定的制度,說的體無完膚呀。”
宋濂脫口說道:“其實殿下說的有些道理,任何朝代想要延綿不絕,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改變各調整,不然只是遵循舊的制度,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問道:“大孫呀,既然你能看出這些問題,那麼也有辦法避免這些問題吧。”
朱雄英脫口說道:“孫兒不是給皇爺爺說過嗎?”
朱元璋大惑不解地問道:“你啥時候說過?咱咋不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