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356章

那些富戶,豪門,士族,勛貴等過着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生活,可普通的百姓卻度日維艱,往往是吃了這頓,不知下頓在何方。

洪武大帝的戶籍制度規定了,百姓只能生活在自己戶籍區域內,禁止逃離原住的區域,即便是發生地震,洪災,旱災等自然性災害事件,也不能逃離。

洪武大帝之所以制定這樣的制度,也是因為天下大亂以後,很多地方已經不能住人了。

所以百姓們就開始大範圍的遷移,為的是找到一個可以種地,落腳的地方。

這樣的戶籍制度,也間接導致了那些因發生災害無法活下去的百姓舉旗造反,反正左是死,右也死,索性跟着其他人造反得了,最起碼能有一頓飽飯,死也無所謂了。

這也是洪武時期,天下各地百姓舉旗造反的主要原因所在,當然還有一部分是衙門橫徵暴斂的賦稅和勞役所導致的。

這天底下的土地有肥瘠的變化,物產有豐歉的不同,朝廷的賦稅卻全按定額攤派。盈利了,官吏會去盤剝百姓,讓他們超額納稅,歉收了,官吏也會去壓榨百姓,讓他們補足差額。

朝廷已經有統一的夏稅,茶椒仍要納糧,菓絲仍要繳稅。原產地已納過一次稅,運輸經過的每處關津還要再納一次,對百姓的掠奪何其密集。

因為疾病致死或逃亡棄失之類的原因,貧窮之家勞動力不足時常常被迫拋荒。如此,土地上的產出已不如往日,徵收聚斂的稅賦卻仍是往日的額度。

里長胥吏不上報,州縣官府也不管。百姓只好賣掉田產來補足欠稅,拿錢來補足勞役。田產減少了,但每年的稅額不變,人口減少了,但每年的勞役不變。惡性循環之下百姓越來越慘。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