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彎腰眯笑道:“這次出征,八大供奉都跟着出征,北遼皇帝的頭顱還不是手到擒來。”
落後一個身位的五軍都督府大都督李賢洲道:“皇上,這次八十萬大軍出征,一定能封狼居胥、勒銘燕然!到時候,請進士出身的楊閣部寫一篇生花妙文,熊總理親自鐫刻!”
旁邊的楊昌嗣、熊文弼一起拱手道:“臣,責無旁貸!”
後面的四王,即東平郡王吳克喜、西寧郡王孔三桂、南安郡王尚仲明、北靜郡王耿友德一起道:“八十萬大軍,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北遼全部軍民了。”
隨行出征的八公、十二侯等,也紛紛附和。
志得意滿的一幫君臣,哈哈大笑起來。
如果只進行數據分析,也對。北遼地廣人稀,地盤比大梁還要大;但多為苦寒之地,不宜人居。全部人口也就兩百來萬人,是由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主體部族是契丹,人口也就堪堪一百萬人。除去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極少)和十二歲以下的兒童(數量極多,但夭折率高),能當兵作戰的也就八十來萬人。
但北遼不可能、也做不到把全部青壯集中到這次大戰,因為他也要震懾其他心懷不軌的部族、比如蒙兀兒部族,也有反叛勢力需要鎮壓、比如女真部族。最後實際投入這次與大梁決戰的軍隊,也就不到十萬人。
但大梁真的有八十萬大軍嗎?皇帝朱桓,包括劉振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李賢洲和楊昌嗣是這麼彙報的,他倆也真的信了。
但是李賢洲和楊昌嗣掌握的真實數據是六十萬人。這二十萬人的空額,大家就分潤了;即使是以“忠臣”自居的楊昌嗣,也“心懷坦蕩”地參與了這場饕餮盛宴。
李賢洲和楊昌嗣不知道(或是默認)的是:底下的軍頭還吃了空額!真正出征的軍隊,沒有超過三十萬人。底下的大大小小軍頭,就笑納了這三十多萬人的空額。
皇帝朱桓、大太監劉振、李賢洲、楊昌嗣、熊文弼等,也不可能親自去點驗軍隊。反正就算是三十萬人,那也是龐大的大營無邊無際、長長的隊伍望不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