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7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3137章

老人緩緩道:“君子崔明皇,之前代替觀湖書院來驪珠洞天討債的年輕人,按照族譜,這小子應當喊崔瀺一聲師伯祖。他那一脈,曾是崔氏的偏房,如今則是嫡長房了,我這一脈,受我這莽夫連累,已經被崔氏除名,所有本脈子弟,從族譜除名,生不同祖堂,死不共墳山,豪門世族之痛,莫大如此。之所以淪落至此,因為我曾經神志不清,流落江湖市井百餘年光陰,這筆賬,真要清算起來,用武夫手段,很簡單,去崔氏祠堂,也就是一兩拳的事情。可若是我崔誠,與孫兒崔瀺也好,崔東山也罷,只要還自認讀書人,就很難了,因為對方在家規一事上,挑不出毛病。”

陳平安點頭,表示理解。

藕花福地的光陰長河當中,松籟國歷史上,曾有一位位極人臣的權勢高官,因為是庶齣子弟,在生母的靈位和族譜一事上,與地方上的家族起了糾紛,想要與並無官身的族長兄長商量一下,寫了多封家書回鄉,措辭誠懇,一開始兄長沒有理睬,後來大概給這位京官弟弟惹煩了,終於回了一封信,直接駁回了那位首輔大人的提議,信上言語很不客氣,其中有一句,便是“天下事你隨便去管,家務事你沒資格管”。那位高官到死也沒能得償所願,而當時整個官場和士林,都認同這個“小規矩”。

那麼為何崔誠沒有現身家族,向祠堂那些螻蟻遞出一拳,那位藕花福地的首輔大人,沒有直接公器私用,一紙公文,強行按牛喝水?

明明可以做到,卻沒有將這種看似脆弱的規矩打破?

陳平安略作思量。

這大概就是崔誠能夠今日有身前無人的境界,那位首輔能夠身居廟堂之高,雙方的根本脈絡之一。

當陳平安一旦下定決心,真的要在落魄山開創門派,說複雜無比複雜,說簡單,也能相對簡單,無非是務實在物,燕子銜泥,積少成多,務虛在人,在理,慢而無錯,穩得住,往上走。

都需要陳平安多想,多學,多做。

崔誠突然說道:“崔明皇這個小子,不簡單,你別小覷了。”

陳平安有些無言以對。

他有什麼資格去“小覷”一位書院君子?

觀湖書院那位賢人周矩的厲害,陳平安在梳水國山莊那邊已經領教過。

而桐葉洲鍾魁當年同樣是書院君子。

崔明皇,被譽為“觀湖小君”。

是寶瓶洲書院最出類拔萃的兩位君子之一。

本該按照與那位既是大驪國師也是他師伯祖的約定,崔明皇會光明正大離開觀湖書院,以書院君子的身份,出任大驪林鹿書院的副山主,而披雲山這座書院的首任山主,本該是以黃庭國老侍郎身份現世的那條老蛟,再加上一位大驪本土碩儒,一正兩副,三位山主,皆是過渡,等到林鹿書院獲得七十二書院之一的頭銜,程水東就會卸任山主一職,大驪老儒更無力也無心爭搶,

崔明皇就會順水推舟,成為下一任山主。

如此一來,觀湖書院的面子,有了。實惠,自然仍是大半落在崔瀺手中,早就與之密謀的棋子崔明皇,得了夢寐以求的書院山主後,心滿意足,畢竟這是天大的殊榮,幾乎是讀書人的極致了,何況崔明皇只要身在大驪龍泉,以崔瀺的算計能力,任你崔明皇還有更多的“志向高遠”,多半也只能在崔瀺的眼皮子底下教書育人,乖乖當個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