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3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6083章

遙想當年,盛情難卻,來這醇儒陳氏傳道授業,連累多少姑娘家家丟了簪花手絹?連累多少夫子先生為了個座位吵紅了脖子?

李寶瓶也就免了作揖行禮,只是第一次以心聲喊了一聲師祖。

老秀才笑得合不攏嘴,很喜歡小寶瓶這一點,不像那茅小冬,規矩比先生還多。

老秀才隨口笑問道:“小寶瓶,最近在看什麼書啊?”

李寶瓶答道:“在看一本佛經,開篇就是大慧菩薩問佛祖一百零八問。”

換成其他儒家文脈,估計老夫子聽了就要立即頭疼,老秀才卻會心而笑,隨口一問便有意外之喜,撫須點頭道:“小寶瓶挑了一本好書啊,好經書,好佛法,佛祖還是覺得問得太少,反問更多,問得天地都給幾乎說盡了,佛祖用意之一,是要去除相對法,這其實與我們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有那異曲同工之妙。咱們讀書人當中,與此最為遙相呼應的,大概就是你小師叔打過交道的那位書簡湖先賢了,我早年專門布置一門課業給你先生,還有你幾位師伯,專門來答《天問》。後來在那劍氣長城,你左師伯就故意以此為難過你小師叔。”

李寶瓶輕輕點頭,這些年裡,佛家因明學,名家雄辯術,李寶瓶都涉獵過,而自家文脈的老祖師,也就是身邊這位文聖老先生,也曾在《正名篇》里詳細提及過制名以指實,李寶瓶當然潛心鑽研更多,簡而言之,都是“吵架”的法寶,多多益善。只是李寶瓶看書越多,疑惑越多,反而自己都吵不贏自己,所以看似越來越沉默,其實是因為在心中自言自語、自問自答太多。

“聖賢書讀到自然可通禪。”

老秀才感慨道:“這種話,以前你先生不好與你們說,你們當時年紀太小,讀書未厚,很容易分心。打個比方,‘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這麼個說法,孩子聽了只當是煩累,到了老人這邊,就覺得是至理,覺得香火綿延,耕讀傳家,絕大學問,就在這日常間。同樣一個人,同樣一個理,年幼時與年長時聽了,就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讀書一厚,就可以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望文生義。”

老秀才言語之間,從袖子裡邊拿出一枚玉手鐲,攤放在手心,笑問道:“可曾看出了什麼?”

李寶瓶似有所悟,點點頭:“與那山下印章當中,以方章最為珍貴,是一樣的道理,有無不定,一定萬法。”

人間羊脂美玉,雕琢成一枚玉鐲,之所以昂貴珍稀,恰恰需要舍掉許多,最終得了個留白滋味給人瞧。

至於印章當中,橢圓章隨形章,價值都要遠遠低於方章。緣由都在於“不舍”。

只不過在這當中,又涉及到了一個由玉鐲、方章材質本身牽扯到的“神仙種”,只不過小寶瓶想法跳躍,直奔更遠方去了,那就免去老秀才許多擔憂。

老秀才突然轉過頭,又笑眯眯問道:“許白,你覺得呢?”

身後遠處,一個年輕人趕緊現身,先作揖致致歉,直腰起身再作揖,畢恭畢敬答道:“晚輩不知道。”

許白出身中土神洲一個偏遠小國,祖籍召陵,祖輩父輩都是看守那座許願橋的凡俗夫子,許白雖然年幼便苦讀聖賢書,其實依然難免不諳庶務,此次壯起膽子獨自出門遠遊,一路上就沒少鬧笑話。

老秀才看着那青衫文巾的年輕人,幸好這小子暫時不是文脈儒生,還是個老實本分的,不然敢挖我文聖一脈的牆角,老秀才非要跳起來吐你一臉唾沫。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年紀輩分什麼的先靠邊站。老秀才心情大好,好小子,不愧是那許仙,痴情種啊,我文聖一脈的嫡傳和再傳,果然個個不缺好姻緣,就只是自家功夫都放在了治學一事上,禮聖一脈亞聖一脈怎麼比,至於伏老兒一脈就更拉倒吧,與我文聖一脈拜師學藝虛心求教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