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0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11990章

閑置的劍舟?

御書房裡邊都有些驚訝,不知道國師為何一落座就詢問此事,本以為今日首要討論的,該是我們大驪何時公開國師身份,選個黃道吉日,朝廷好舉辦慶典昭告天下。

大驪劍舟,與山嶽渡船,是大驪王朝與墨家精誠合作的沙場重器,耗費朝廷極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最近幾十年,工部之所以能夠跟着兵部一起罵戶部,就要歸功於這劍舟和渡船。

那幾處“船塢”,是大驪第一等禁地,就算是武勛最高的巡狩使,想要親眼見一見這兩個“寶貝疙瘩”的“下水”過程,都需要層層審批、勘合,並且需要皇帝陛下和國師崔瀺同時點頭和批文。等到崔瀺秘密卸任國師,近些年就再沒有一位巡狩使能夠去往船塢,既然巡狩使都去不得,其餘京城跟陪都的大小九卿就更別做夢了。

大驪地支一脈修士,他們在戰後極為重要的一項職責,便是輪流負責那幾座船塢的戒備,防的,就是內賊和泄密。

兵部尚書沈沉,三朝元老,已經是個精神不濟的耄耋老人了。

老尚書還算年輕的時候,罵過崔國師就是個外鄉佬。老人這輩子沒上過戰場,卻是執掌兵部。

沈沉雙手拄着拐杖,笑眯眯轉頭看了眼身邊的新任右侍郎,吳王城,是剛剛才有資格參加小朝會的一張新面孔,四十多歲,從一州將軍升任的侍郎,數次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人物,從大驪邊軍裡邊一路升上來的,跟幾個上柱國姓氏都沒有關係,屬於洛王宋睦的心腹嫡系。

剛奉旨入京那會兒,吳王城便自己花錢租借了一座據說極凶的鬼宅。

他還不太樂意當個京官,就連在皇帝陛下召見奏對期間,吳王城也還是這麼個鮮明態度,表明自己更想要去蠻荒戰場帶兵打仗。

一般來說,能夠以武功躋身一州將軍,當個封疆大吏,再跳轉京官,高升為侍郎,尤其還是兵部的侍郎,對於大驪官場來說,這幅陞官圖,無敵!羨慕都羨慕不了,在京城中樞官場跟兵部衙門歷練五六年,再外放地方,將來一個皇帝欽點而非禮部建言的“美謚”,幾乎就是囊中之物了。

見老尚書只是笑眯眯看着自己,吳王城便站起身,說道:“回稟國師,禺州黃天盪在內三座船塢,近期已經完工的,在建的,總計六艘,準備在明年立夏前後,跟三座山嶽渡船,一起抽調到蠻荒戰場那邊,劍舟啟程趕赴蠻荒的同時,能夠為渡船保駕護航。六艘劍舟和三座渡船,都已在中土文廟那邊報備錄檔。”

劍舟和渡船都尚未命名。按照慣例,都是以州名,如今大驪地方上都在爭這個,只是這種事,吳王城還不至於傻到搬到今天的桌面上來說。

陳平安點點頭,對於大驪劍舟的建造周期還是比較熟悉的,“那就算有六艘閑置的劍舟,能升空就行。”

吳王城疑惑道:“敢問國師,為何着急讓劍舟升空?可是蠻荒戰場那邊有什麼變故,文廟臨時起意,急需劍舟馳援某地?”

既然宋長鏡跟宋睦都沒有通知大驪提前調動劍舟,在兵部吳王城看來,就只能是中土文廟那邊的意思了。

陳平安伸手虛按,笑道:“吳侍郎坐下議事,之後都不必起身回話,我記得這是小朝會的老規矩了,還是說老人們合起伙來,故意不與你說,想要看你的笑話,能看幾天是幾天?嗯,好像這也是個老規矩,就是不成文。”

屋內鬨然大笑。

兩條老規矩,當年都是崔國師起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