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北秦,地勢氣候貼近於華國的遼、冀、魯等地區。
那邊常年氣候寒冷,不過在糧食上能做到自給自足,常常還能有盈餘用作貿易。
往常大周每年都會從北秦低價購入糧食補倉,但近來北秦受到的雪災比大周還嚴重,小秦帝自己都忙的焦頭爛額,實在是愛莫能助。
而國土最小的則是東楚,地勢氣候貼近於華國的閩、粵、浙等地區。
嚴格來說東楚有一部分地區稱得上魚米之鄉,不過東楚偏重發展漁業和貿易,舉國百姓都熱衷於從商淘金,故而種糧食這種事情不怎麼上心。
他們認為錢是萬能的,沒糧食掙了錢買就是了。
對此雲苓只想說,他們還是太年輕了,在戰亂和災年中,錢是最沒用的東西,縱使家中有十座金山銀山,也未必能買得到一座糧山。
第五瑤倒是提過,她父皇明白這個道理,年輕的時候就想扶持農民,還制定過各種扶持的策略,但收效甚微。
一來百姓覺得做生意買賣來錢最快,何必辛辛苦苦在泥地里刨食,萬一海邊刮個颱風,種地豈不是損失慘重。
二來這個時代的作物產量低下,跟後世沒法比,百姓們種地的經驗技術不到位,結果總是不樂觀。
久而久之楚帝也就放棄了,劍走偏鋒直接把貿易的科技樹點滿,把生意做到了海上。
四國之中,農業科技樹點滿的反而是南唐。
南唐在地勢上處於長江流域,更是挨着西南高原地區,條件得天獨厚,是唯一能夠種植雙季稻的國家。
中原上有這麼一句話,南唐人家裡養的狗都吃的比西周人好。
既是揶揄西周百姓窮,也是讚譽南唐的糧食富庶,在他們那兒,從來只有撐死的鬼,沒有餓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