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因為蕭懷玉猜到在封賞之後,王大武極有可能受到單獨召見。

並且朝中一直有人針對平陽公主,所以才有被押宗正寺的危機,那麼軍功之事,就不可能安然度過。

只有王大武表現出什麼都不知道,以及那種因為出身低微而無法改變的怯懦,讓皇帝感到沒有威脅,那麼這場危機就可以度過。

“朕想知道西州之戰的全部過程,包括,領兵的人,都有一些誰,安排了什麼,部署了什麼。”皇帝說道,“你既然在前鋒,必然十分清楚。”

王大武聽後,連忙抬手擦了擦汗水,似在努力回憶與組織語言。

但這樣慢的反應,卻讓皇帝逐漸失去耐心,“你可知,知瞞不報,乃是欺君之罪。”

聽到欺君,王大武連忙叩首,“西洲之戰,臣皆是聽從軍令行事,軍令如何調動,臣就如何作戰。”

軍令是自上而下層層傳遞的,軍侯之上是校尉,王大武的回答,也是在告訴皇帝他並不全部知情。

“那麼指揮你的人是誰?”皇帝問道。

“臣的長官,校尉蕭懷玉。”王大武如實回道,“當時前鋒正面對敵的兵馬有一萬人,蕭字營沖在最前。”

“待與敵人周旋後,剩餘大軍再出其不備,如此才將敕勒徹底擊潰。”王大武又說道。

“若是蕭字營在最前,那麼軍功名冊當中,為何沒有你的長官。”皇帝說道,“難道他沒有立功嗎?”

王大武抬起頭,一臉茫然,“臣只是一個軍侯,並不知道軍功是如何上報的。”

皇帝哽咽住,王大武的軍職不高,而對於這種上層的決策又哪裡會知道。

“但這次立功最大的,並不是臣。”王大武忽然說道,“臣之所以能斬殺赫輪,皆是因為長官的誘敵計策。”

“哦?”皇帝開始好奇了起來。

“當時軍中廝殺成一片,場面十分混亂,蕭校尉帶着我軍深入敕勒腹地,並獨自與敵將赫輪周旋,最後將其帶入事先所預備的埋伏當中,蕭校尉將赫輪引誘回來時,赫輪已經精疲力盡,所以臣只是運氣好,才將他擊殺。”王大武將那天擊殺赫輪的畫面詳細講述了出來,“蕭校尉因此受了傷,只得由臣拿着他的頭顱舉起,敕勒大軍見狀,紛紛潰逃。”

聽着王大武的描述,皇帝重新開始在注意起了那個他差點都要忘記的洪城功臣蕭懷玉。

王大武說的幾乎都是實情,但是在描述之時,他特意將混亂二字說得極為重,皇帝也聽得清楚。

兩軍廝殺,在混亂之中,將士們的功勞與傷亡統計難免會有疏忽與遺漏。

況且赫輪的人頭,的確是王大武所斬下的,只不過在此之前,是由蕭懷玉與其對峙與消耗。

“後來之事?”皇帝又問道。

“後來是大將軍親自帶着人馬出城,將敕勒的大軍圍困,裡應外合,我們才一舉擊潰敵軍。”王大武說道。

王大武後面的話與呈上來的軍功奏報相吻合,皇帝聽後,心中的憤怒消去了一些,但對於所有軍功奏報上都對蕭懷玉的功勛隻字不提之事,皇帝很是不悅,並且逐漸生出對鄭珩與石驍的不滿。

皇帝摸了摸鬍鬚,揮手道:“你退下吧,今日這事不得說出去。”

王大武連連叩首,“喏。”

就在王大武要離開時,他卻突然大起了膽子再次跪下,“陛下。”

“嗯?”皇帝抬起頭看着不肯離去的臣子。

“臣的才能遠不如臣的長官。”蕭懷玉終於鼓起勇氣說道,“臣從新兵營起就一直跟着蕭校尉,如果沒有他,臣早就死在了安州,陛下厚賞了臣,臣十分惶恐,像校尉這樣一心為了國家與百姓安寧的人,才應該出現在陛下跟前,被陛下所看到他的忠心與能力。”

皇帝低頭看着王大武,早在安州之戰,他就曾格外關注過蕭懷玉,然而彼時蕭懷玉是陳文泰的麾下,他不可能再提拔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麾下士卒。

“起身吧。”皇帝摸着鬍鬚說道,“你所得到的封賞,是你立功所得,至於他人的功勞未能及時發現,是朝廷的過失,忠臣良將必不會被埋沒。”

聽到皇帝的話,王大武激動的再次叩首,“陛下聖明。”

“去吧。”皇帝揮了揮手。

等王大武走後,他生氣的將案牘上的竹簡全部推倒。

“陛下。”賈舟走進來看着正在發脾氣的皇帝,“御體要緊。”

“這個鄭珩,當真是貪得無厭。”皇帝陰沉着一張臉說道,“朕就不相信,如此重要的一個前鋒,西洲大營還能漏報?”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