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頁(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由於天子年幼,主少國疑,在平定叛亂後,手握實權的平陽公主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掌朝政。

李興登基後,平陽公主臨朝稱制,並根據楚國朝中存在的弊端改定官制。

太康七年盛秋,平陽公主頒布了第一個職員令,繼尚書台之後,又改中書、門下二省之制,使其分管宰相之權。

以中書省秉承天子意旨,起草與頒布詔書及中央政令。

而原為皇帝侍從機構的門下省,經過改制後,職權逐漸擴大,與中書省同掌國家機要,凡國家之政,皆出門下。

三省之制,以尚書省總領庶政,由中書、門下二省分掌機權。

而三公逐漸成為虛職,三省的長官取代了丞相,分割了相權,相互制約,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個全新的時代,就此開始。

作者有話說:

可能是比較喜歡詩詞的緣故,覺得古代女子梳妝的時候很特別,尤其是詩詞里的描繪,老祖宗的審美還是很絕的。

蘇軾的江城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溫庭鈞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第330章 劍履上殿

半月後

太康七年八月盛秋,天子靈堂遷於別殿,皇太子李興於承明殿舉行登基大典,同時派遣尚書僕射前往祭壇,祭祀天地與宗廟,昭告天下。

尊嫡母鄭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張氏為皇太妃,並由平陽長公主臨朝稱制,代為理政,改元章和,大赦天下。

&ash;&ash;承明殿&ash;&ash;

凡在朝六百石以上的文武官員,皆具朝服立於殿階之下。

天子儀仗出現時,出現在眾臣眼前的,是平陽公主,而新君已於襁褓中熟睡,尚不能言語。

看似為太子籌備以及舉行的繼位大典,實則不過是平陽公主藉此機會昭告天下。

楚國朝堂經過一番血洗後,便再沒有人敢發出質疑之聲,尤其是支持平陽公主的兩大邊將具在京中。

幾日前,殿前的血洗還歷歷在目,那被當眾誅殺的反叛者屍首,就曾在倒在他們此刻站立的腳下。

平陽公主抱着襁褓中的新君登上承明殿的殿階,在百官眼前,以女子的身份,一步一步走到至高之處。

承明殿內則序列着五品一千石以上的朝官,文官以尚書僕射為首,武將則仍以大將軍,又因鄭珩與蕭懷玉同官階同爵位,平陽公主便以功勛,將蕭懷玉位在了武官之首。

然而作為外戚,又是長者的鄭珩,卻對此極為不滿,蕭懷玉曾為他的麾下,如今卻位在他之上,這讓他覺得顏面有損。

然而平陽公主給與蕭懷玉的特殊,還遠不止這些。

平陽公主抱着新君進入承明殿,並坐在在了那張象徵著國家最高權力的王座上。

“跪!”典儀官高聲贊道。

群臣集體將手中笏板,搢於腰間,屈膝行叩拜大禮,“陛下萬年!”

“長公主千秋!”

由尚書僕射宣達完繼位詔書後,平陽公主又命宦官宣讀了一份詔書,其內容,便是武安侯對國家的功績以及君王的忠心,並對此進行表彰。

“大將軍、武安侯蕭懷玉保國護駕有功,遷大司馬,賜帶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並賜赤綬。”宦官宣讀完嘉獎,群臣莫不震驚。

楚國輿服之制,其佩綬制度有着極為嚴格的尊卑等級劃分。

天子作為君主,佩黃赤綬,淳黃圭,長二丈九尺九寸。

諸侯王赤綬,淳赤圭,長二丈一尺。

公、侯、將軍紫綬,淳紫圭,長丈七尺。

九卿及二千石朝官青綬,淳青圭,長丈七尺。

隨後幾個女官從殿外走入,將蕭懷玉的朝靴與佩劍奉上,又將腰間原本佩戴的紫綬更換為赤綬。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