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頁(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但他們對關中軍的影響實在太大,且不願意放權,朝廷最終採取了強逼,以血的代價來震懾這些曾經的功勛。

“早在之前,寡人是否提醒過你們?”蕭懷玉問道。

“可是楚國的天下,是我們打下的,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定,天子怎可如此無情無義。”桓沖滿眼怨念與憤怒,“當初輔佐陛下入主關中的,也是我們,此後陛下稱帝,遭到朝臣反對,也是我們為陛下平定了這些叛亂。”

“從楚國陷入危難,到如今一統九州,我們跟隨元帥,近二十年的征戰,一身的傷痕,”說罷,桓沖脫去上衣,露出了滿是傷痕的臂膀,“可如今卻被朝廷這般趕盡殺絕,崔榮他們的下場,末將實在難以接受。”

蕭懷玉欲言又止,只有她清楚君王想要做什麼,但她卻無從開口,這樣的結局她或許早就料到。

她支持着君王的新政,但在軍制上,作為關中武將的核心與領袖,她備受煎熬。

這似乎是無法兩全的,她再一次做了惡人,捨棄手足的惡人,徹底。

“不是陛下如此,是歷朝歷代的君王皆如此,你我要想求存,就只能捨棄權力。”蕭懷玉道。

燕王的話震驚了桓沖,“我不明白。”

“沒有人比我們更加清楚元帥的功勞。”他難以理解,難以置信道,“如果沒有元帥,楚國能奪取這個天下嗎?”

“當初您明明擁有入主關中,取而代之的機會,可是您卻將天子迎進了關中。”桓沖又道,“這是您的忠,可朝廷如今的做法,卻失了義。”

“只要元帥的一句話,我們剩下的這群人,必定誓死追隨。”桓沖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燕王身上。

天下沒有戰事了,不再需要這些武將,失去了價值,開始遭受打壓,他們恐慌,並希望發動戰爭來延續自己的價值。

“桓沖,我很抱歉。”蕭懷玉道,“天下苦於戰爭近百年之久,所以我不願再挑起無端的戰爭,這樣的事情我不會做。”

“愚蠢!”桓沖怒道,他瞪着蕭懷玉,“元帥。”

“您不這樣做,遲早有一天會和崔榮他們一樣。”

蕭懷玉閉上了雙眼,“來人!”

親衛入帳,再次將桓沖扣住,“桓沖,你們跟了我多年,是我辜負了你們。”

“我會送你回到雍州,而你私自來見我之事,我也會稟明是我去信與你。”

※ ※ ※ ※ ※ ※ ※ ※ ---

將桓沖送走後,蕭懷玉獨自一人坐在帳中黯然失色。

“大王,桓將軍走了。”陸兆麟入帳道。

蕭懷玉看着案上的燭火,越來越微弱,如同她眼中的光,一點一點消散,“伯靈,你是否覺得寡人無情。”她喚着陸兆麟的字,心中五味雜陳。

“大王這樣做,一定有自己的考量與思慮。”陸兆麟回道,“早在朝廷準備削奪兵權時,大王便曾去信給諸將,是他們不願聽從,才落得如此下場。”

“你不用說這些話來寬慰我,”蕭懷玉長嘆了一口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們都是跟隨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功勛之臣,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而我明明知道,卻沒有選擇干預。”

“這世上…”她有些哽咽,按着額頭,雙目失神,“根本沒有兩全之法。”

“我的罪孽,再也洗不清了。”

第360章 人未散(下)

天授十年秋,雍州刺使趕往豐州密見燕王蕭懷玉之事事泄,遭到御史彈劾,皇帝因燕王的上疏陳清而作罷。

然而被遣送回雍州的桓沖卻終日惶恐不安,戰友的死,以及朝臣的彈劾,讓他再難安睡。

皇帝打壓關中集團的手段,就如懸在頭頂的屠刀,無不讓他時刻擔憂着,在這種隱憂之下,桓沖選擇了起兵造反,而深知自己勢單力薄,起兵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便以燕王的旗號,想要通過這樣的方法,利用朝廷的疑心,來逼迫燕王蕭懷玉共同起事。

很快,桓沖造反的事傳入朝廷,群臣聯名上書征討。

李瑾得知後,只是派兵前往雍州平定桓沖的叛亂,並梟首示眾,至於燕王,她並不相信桓沖的造反是燕王所為。

“朝廷兵制,將天下分為十道,各道諸州將領,下轄兵力至多不過數千人,唯有燕王,統十萬邊軍於河西,名為震懾漠北突厥,實則是割據一方。”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