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還沒落,李龍他們就回來了。
三個地方,六個冰窟窿,一共掏出來七八公斤魚,最大的就是李龍的撈出來那條鯉魚,剩下的基本上都不大,鯽魚居多。
但大冬天能吃到鮮魚,哪怕不多,一個個也挺高興的。
四家人把魚一分,各自提着回去了,都說回去後要燉個魚湯,嘗嘗鮮。
李龍也是這個意思,這幾天吃的肉比較多,吃魚算是換換口味,也挺好的。
那條鯉魚自然也是李龍帶着,他提着鯉魚和兩公斤多的鯽魚回到了大哥那裡,他打算把紅鯉魚放在這裡給老爹老娘燉着吃,自己拿一些鯽魚回去就行了。
“那不用,這鯉魚多漂亮,你拿回去吃吧。”老娘杜春芳發話,“夏天你老爹天天逮魚,這樣的魚吃的不少,不缺這一口。”
魚好吃不好吃先不說,至少看着紅頭紅尾的,真是喜慶。也無怪杜春芳會這麼說,她偏心也都是明明白白的。
“我要鯽魚,我喜歡吃鯽魚。”李龍覺得老爹老娘都在這裡,自己把最大的魚拿走有些不像話。
“你拿上吧,咱不缺這個。”梁月梅發話,“明後天你們不還是要去掏魚嗎?到時應該還能逮不少。”
大嫂發話,李龍就點頭了。
這會兒,杜春芳也聽出味兒來了,敢情小兒子聽他大嫂的啊。
她有點吃醋了——但想想也挺心酸的。有啥辦法?小龍在小小的時候就送到了北疆,一直是李建國梁月梅帶着,跟帶自己孩子一樣的帶着,那能不聽他大嫂的嗎?
自己這個當娘的有些不夠格啊。
這更激起了杜春芳的偏心,以前沒條件好好照顧孩子,現在不是有條件了嘛,那偏就偏一些吧。
太陽已經快落下去了,李龍也沒在這裡吃飯,把魚包好,開着吉普車回縣裡去了。反正明天還要過來,不在意這一頓魚。
李龍他們掏魚的時候,梁月梅他們也沒閑着,把李龍送來的肉分解,開始滷製。
反正冬天閑着也沒事,不如把活提前做完。
李家不缺肉,再過幾天李建國還打算等李龍忙完了,讓他帶着媳婦孩子過來,這邊院子里要殺年豬了。
到時包括顧博遠、楊大姐和韓芳都要過來,主要是覺得李龍的倆孩子是楊大姐給帶着,雖然李龍給錢了,但每次李龍和顧曉霞把孩子帶過來,明顯能看出來孩子帶的很好。
人家是有功勞的。
殺年豬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是件大事。這時候一些農民養豬還真不是自己吃的,養大後就趕到鄉收購站,活豬直接就給賣了。
這樣一年的花銷就能多出來一些。這年頭九年義務教育還沒開始,學生上學還是要收學費的,而且書本、雜費加起來,如果一家有兩三個學生的話,那就不少了。
所以不少家豬養不到年底就賣掉了,大概率是為了湊夠幾個孩子九月份的學費,順便也給家裡存點零花錢。
李家不愁這個,殺年豬就是為了吃肉。畢竟殺豬菜,是真的好吃啊。
李龍提着鯽魚和鯉魚回到大院子,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楊大姐那邊晚飯已經做好,顧曉霞他們吃過了。這時候顧曉霞在看孩子,楊大姐在收拾這幾天李龍帶回來的肉,看李龍回來,她急忙把還在鍋里熱着的飯菜端了出來。
李龍把魚放在廚房,一邊洗手一邊對楊大姐說:
“楊大姐,你忙你的去,我吃過飯就把這些收拾了。”
“那還用你收拾?她叔你這忙了一整天了,吃過飯你就趕緊休息去吧。這點魚我一會就能收拾出來。”
楊大姐還真就等李龍吃過飯後,把他從飯廳趕了出去,說兩個孩子一天沒見他,都想他了。
李龍去了正屋,顧曉霞在他開着吉普車進院子的時候在門口出現了,隨後就進裡面去,因為孩子還在裡面。
李龍再進來的時候,發現兩個孩子還真沒睡,顧曉霞正在給他們講故事呢。
電視沒有開,因為李龍對顧曉霞說過,電視的光線對孩子的視力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顧曉霞雖然學歷比李龍高,但這方面她還是挺聽李龍的。
家裡兩個孩子睡覺前,電視是不開的。而且孩子睡着開了電視,也會搞個枕頭把光擋住。
顧曉霞的故事沒講完,明明和昊昊兩個就先後睡著了。
李龍和顧曉霞一起把孩子周邊弄好,幔子擋上,枕頭豎好擋好光,這才一起坐在床上說起話來。
“你發現沒有,明明昊昊他們睡覺的時間慢慢變晚了,這一覺睡到天亮的時間沒原來長了。”
“也開始鬧人了。”顧曉霞搖了搖頭,笑着說道,“以前到這個時候,唱個兒歌就能哄睡覺,現在光唱兒歌不行,還得講故事,感覺聽不懂,就是想聽。”
“嗯,越大越聰明,也越難哄。”李龍說道,“單位那邊咋樣?沒啥困難吧?”
“沒有。總結搞完了,我沒評優秀,畢竟中間請假了嘛。不過還好,回來看看明明昊昊,覺得照顧好孩子才好。王局也說了,今年沒有,那就明年好好爭取——對了,隊上怎麼樣?”
“挺好的。”李龍把今天的情況說了一遍,包括自己弄回來一條大紅鯉魚的事,還有梁雙成不服氣自己的事情,顧曉霞聽了也笑了。
“這兩天把魚逮完送走後,我要去給吳教授他們送一些鹿肉,還有奎屯的杜廠長,送完後年前基本上就沒啥大事,好好在家裡獃著了。”
顧曉霞突然說道:
“李龍,你這兩年變化太大了,我記得以前你是根本不會想着去給別人送東西,還說自己只會好好做事,根本不會去拉關係……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李龍自己也知道,上一世自己就是這種人。可以說是人比較正直,也可以說比較古板,還有一種說法是羞於邁出那一步。
但重活一世,李龍卸下了那種心理包袱。上一世他把拉關係當成了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這一世根本沒那種想法。在未來幾十年裡,他所處的地方還處在人情社會裡。有些事情通過人脈來完成,比走正常的程序要容易的多。
他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沒辦法去改變大勢環境,那就先去適應吧。
“其實也沒那麼難。”李龍想了想說道,“你看嘛,我和李股長關係好,說起來算不打不相識,然後呢,那供銷社裡許多大活,就可以直接給我。我幹活賺了錢,也能給隊里人帶來收入……”
“那也是你對抬把子、大掃把質量要求高啊。”顧曉霞才不想讓李龍說的好像他只是靠關係得到的那些活呢。
他們也都清楚,那些活如果只靠關係,一年可以,有可能有兩年,但三年可能性不大,沒看自治區那邊原本都要取銷大掃把的活了嘛。
打鐵要自身硬,然後有關係,才能有更好的機會。
“我是不知道從哪裡聽到的話,這做人吶,有些時候不能光學老黃牛。老黃牛拉車犁地,只會低頭看地。但人不一樣,人要低頭幹活的時候,還要抬頭看路,看方向。把握住方向了,那才能走得穩、走得長。”
這話以前李龍說過,但眼下對比他所做的事情,真的就有那種畫面感了。
顧曉霞想想李龍為什麼一步步在成功?不僅是因為他腦子活會幹事,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賺錢的路子,還在於他每干一件事情都踏踏實實的,別人交待的事情他能認真高質量完成。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的貴人,李龍每次幹完事之後,都會給對方以反饋,就跟走親戚朋友一樣經常走動,哪怕不送東西,問候一下,關心一下,人家也會記着。
才改革開放沒幾年,眼下廣大的農民在這方面的意識才剛剛覺醒,能像李龍這麼自然的辦這些事情的人,不多。
畢竟這時候大部分的農民,到國營廠子門口去找保安問人的時候都是有點緊張,更別說自然的遞煙了。
哪怕就是再過二三十年還有那種出了村子就不怎麼會說話的人,害怕和更多的人接觸,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那些事情。
甚至於無法溝通。
在許多正常人來看,鼻子下面有張嘴,不知道還不知道問嗎?
但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問。
李龍給顧曉霞解釋的時候,想起來上一世聽到的一個地獄級的無法溝通的情況。銀行的職員給一個老太太說明辦理某項業務,只需要在電子屏上點擊一下確定就行。
老太太猶豫再三,說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