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1/2)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太後?下毒的時機恰到好處。

方謹、華瑤、司度、瓊英漸漸成長起來了。他們比晉明更聰慧,比東無更像正常人。哪怕皇帝突然駕崩,大梁朝不至於後?繼無人。

皇帝還?沒有察覺太後?的手段是何等高明。百官哭諫之後?,皇帝必須給官員一個交代?,否則朝綱就要大亂了。太後?威望極高,而且她年老?體衰,又有一副“慈母心腸”,皇帝任命她代?理國?事?,無疑是最穩妥的辦法。

如此一來,太後?籠絡了人心,掌握了權柄。她是永遠的上位者。

紀長蘅大喘一口氣,不敢再多想了。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默默地觀望着窗外的雨景。

庭院中?雨打芭蕉,淅淅瀝瀝的雨聲從她的耳畔落入她的心底。

沒過一會兒,太後?傳召紀長蘅。

紀長蘅連忙趕到太後?的卧房。太後?中?午睡了一覺,剛醒來不久,紀長蘅伺候她洗漱。其餘奴婢都退下了,只有紀長蘅還?留在這裡。

太後?坐在床榻上,看着紀長蘅,話中?有話:“正因為你聰明又懂事?,哀家才會把你留下來。”

紀長蘅跪在床邊的地磚上,低着頭說:“您對奴婢恩重如山,奴婢願為您赴湯蹈火,儘力報答您的恩德。”

太後?笑了笑,並未說話。

紀長蘅聲音更輕:“若能為您分憂,那是奴婢三生?修來的福氣。如今您代?理國?政,天下臣民都會安心,朝廷的黨爭也會緩解……”

太後?卻說:“哀家年紀大了,垂簾聽政也聽不了幾年。哀家現在想做的,是把他們湊到一塊兒,任由他們內鬥,不能牽扯外敵,更不能動搖祖宗基業。等他們斗完了,這亂局就應該結束了。”

太後?沒有明說“他們”是誰,紀長蘅心裡明白,無非就是東無、方謹、華瑤、司度這幾位金枝玉葉。他們操縱着各自的黨派,窮盡一切手段爭權奪利。太後?旁觀他們廝殺,倒也顧念着江山社稷。

*

晌午過後?,大雨轉成了小雨,京城的天空放晴了,漸漸浮現出“白虹貫日”的奇景。

依照欽天監的解釋,“虹”是官員,“日”是君主, “白虹貫日”是官員犯上作亂,衝撞了皇帝的帝王之氣,實乃大凶大惡之兆。

太後?聽完欽天監的奏報,立刻召見內閣首輔徐信修,命令徐信修肅清官場風氣。朝野內外,凡是煽動作亂的人,皆要承擔“謀逆造反”的罪名。

孟道年死前提到的“東無貪污案”也被太後?交給了刑部和?都察院。孟道年死在一個名叫“唐通”的武官的劍下。太後?把唐通關進了詔獄,以此體現皇帝對孟道年的悼念。

太後?還?想起了虞州的“風雨樓懸案”,以及京城的“五公主滅門案”。她過問了案件的進展,負責查案的官員多半感到惶恐,根本?講不出前因後?果。太後?沒有為難他們,只讓他們“再查再報”。

*

“孟道年死諫”的消息從宮裡傳了出來,很快就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人人都知道孟道年是“正道之賢士,治世之能臣”。孟道年為國?為民操勞了五十餘載,從未做過貪贓枉法之事?,又因為“死諫”而喪命,此等高風亮節,實在令人敬佩。

拱衛司派出了二十名侍衛,專門鎮守孟道年的府邸。孟道年的棺材停放在孟府的院子里,府中?掛起幾盞白紗燈籠,夜間看來格外凄清。

孟道年晚年喪妻,唯一在世的親人是他的女兒孟竹舟。

孟竹舟繼承了父親的才學。她是昭寧十二年的進士,已在戶部任職了十四年。彷彿是為了避嫌,孟道年一直沒有提拔孟竹舟。

夜已深了,孟竹舟站在冷風之中?,靜靜地看着父親的棺材。她的袖袍迎風飄飛,她的神思?也飛到了遠方。世人稱讚父親風骨高潔,她只知道他死了。

昔日的孟府是她的家,她最熟悉的地方。無論她在外遭遇了什麼,只要她回到家裡,回到父母的身?邊,她就能感到安寧,像是一艘漂泊不定?的竹舟,停泊在安靜的港灣,紛紛擾擾都與她無關,父母會為她遮風擋雨。

但她先後?失去了母親和?父親。忽然之間,孟府只有她一個人了。闔家團圓似乎只是昨日的舊事?,今夜,她獨自面對一具冰冷的棺材。淚水奪眶而出,她實在忍不住了,撕心裂肺地哭了起來。

月亮正圓,刀光劍影如同?潮水一般湧向了孟府。

本章節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