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7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2337章

經過十五年多的磨合,草原社會秩序基本穩定。

由於軍事震懾和盟旗制度的潛移默化,內外交困的西遼,在四十歲的女王耶律普速完的率領下,和平融入大明。而耶律普速完也獲得“順明太後”的封號,其子耶律永壽(原本姓蕭,母親稱帝後隨母姓)獲得“遠順親王”的爵位。

西南方的“改土歸流”,還要麻煩至極。

改土歸流,就是廢除西南各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這個可比盟旗制度要完全得多。實際上盟旗制度就是草原上的土司制度,以後也要進化到改土歸流。但估計那個過程,還需要兩個、三個十五年才能完成。

大明朝廷在西南地區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徵收賦稅,建城池,設學校;同時廢除原來土司的賦役制度,與內地“大明新政”一樣,按地畝徵稅,數額一般少於內地。

在廢除土司世襲制度時,對土司本人,根據他們的態度給以不同的處理。對自動交印者,酌加賞賜,或予爵位世職,或給現任文職武職。對抗拒者加以懲處,沒收財產,並將其遷徙到其他的省份,另給田房安排生活。

改土歸流。實行的和草原上完全一樣的政策:儒、釋、道和完全開放。

土司的實力不如草原部族那麼大,也形成不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那樣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土司所處地域是高山峽谷、地形複雜之處,老百姓很閉塞,只信他們各自的巫教,不容易被外來的儒釋道滲透,也很難了解大明新政對絕大多數百姓的好處。

所以,土司叛亂就很容易召集起百姓叛亂。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他們自動就會游擊戰,剿滅非常困難。並且常常不注意就給你來個偷襲、陷阱、反殺......使得大明軍損失不小。

但還是在於熱兵器的降維打擊,加上給普通百姓的好處逐漸顯現,經過十五年磨合,改土歸流還是成功了。

但改土歸流所花的代價,竟然比融合草原民族所花的代價還要大、時間還要漫長。

後來在草原上也實行了“改土歸流”,差不多又花了兩個十五年,才在大明境內全部完成!建立了空前規模的國土、空前統一的統治、空前穩定繁榮的龐大帝國。

全新大明的國土面積,還要超過後世“我大清”的海棠葉,人口已經超過二億五千萬了。

在大明建國十八年中,最大的敵人竟然是“士紳集團”!

一個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一般包括皇族、勛貴和士紳集團。

在華夏的蒙昧時代,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後來,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與炎帝部落結盟,創立了炎黃部族。炎黃部族就成了大大小小部落的“共主”。

到了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他就實行了分封制,全國分封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又分給自己的子侄、屬下來管理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