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8章
大大小小的部落和諸侯國子侄,就成了士紳集團的發矇。
到了秦始皇建立統一大帝國,士紳集團正式形成。
最大的標誌,就是“皇權不下縣”。皇帝的統治,只到知縣一級。知縣以下,就是鄉紳(即士紳或宗族)集團。他們承擔基層社會管理,比如徵收賦稅、征伐徭役、招兵買馬......士紳集團的代表,宗族的族長,掌握着本族的生殺大權。比如,他就有權把追求愛情自由的男女“浸豬籠”!
趙德昭從雲霄山區開始,就利用士紳集團(宗族)大大小小的叛亂,徹底消滅了這個集團。然後自己培養出了兩萬多基層官吏,把皇權(大帥權)延伸到了人!有點類似後世的“朝陽大媽”,還有“抗疫”時達到對每個人的動員管理。
這就徹底得罪了士紳集團。
大梁皇室、勛貴,在歷次戰爭(比如對北遼、大金和流民義軍)中,被消滅殆盡。但數千年形成的士紳集團,到趙德昭定鼎京師時,還保持着八成以上的完整度!
可見士紳集團的生命力有多麼的頑強◎=◎
比如原來的崔、盧、鄧、楊四大家族。崔家由於崔芸瑩和崔寧的關係,幾乎完好無損。盧家雖然出了盧賢韻和盧賢法這種敗家玩意兒,但還保存着近七成的完好率,只不過退出了四大家族行業。鄧家由於鄧熙鳳的正確決斷,還比以前有所發展,超過了崔家,成為第一大家族。楊家也由於楊淑玫的因素,保持了九成以上的完好率。
何況趙德昭建立大明,新的皇族(比如趙申康家、許芸茹家,沐婉凝家,武家、張嫣家、武家......)、勛貴集團(比如四王八公......等)也開始形成;新的世家大族也開始形成,比如諸葛家、龐家、沈家、何家、向家、羅家......
這些新的世家大族,立即在基因里刻上了“和國家、皇帝爭權奪利”的成分,或多或少地和老世家大族合流了。
所以,趙德昭的“大明新政”和“皇權下基層”,遭到的不單是老士紳集團,還有自己內部形成的新士紳集團的對抗。
熱兵器對叛亂簡直是摧枯拉朽,又經歷了“哭廟案”、“奏銷案”等大案,士紳集團損失慘重。但他們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對抗方式:軟對抗。
比如:上下勾結,瞞報土地數量:比如一萬畝只報上去一兩千畝。然後是偷稅漏稅,走私......再就是用金錢、美女等收買、腐化官員,成為他們的保護傘;不被收買的官員,就打壓、陷害,甚至肉體消滅。
這個鬥爭,實際上就是“反腐敗”,是個長期的、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趙德昭對付士紳集團,出了加大反腐敗力度,實行的最重要政策就是“官員任期制”和“官員異地為官制”。
異地為官,就是“易省”。比如蜀省官員不能在蜀省為官,只能去到外省,如湘省、閩越等省。
比如知縣任期,一屆就是四年,最多任兩屆。如果滿屆,平調和升職,都只能去另外一個省。降職倒是可以原地下調。
這樣,官員和當地士紳,就很難結合成既得利益集團。
經過十五年博弈,趙德昭終於讓這些士紳集團消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