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章(1/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

第1723章

陸台給過一份書單,但是陳平安珍藏好那張紙,卻沒有照着書單去買書,而是去買了儒家亞聖的經義典籍。

可惜文聖老秀才的書,市面上根本買不到了。

陳平安想要看“三四”,對比着看。

從情感上說,陳平安當然最傾向於齊先生的先生,那位愛喝酒還喜歡說酒話的老秀才,但是喜歡、仰慕和尊敬一個人,這沒有問題,如果因此覺得那個人說的話做的事,就是全對的,會有大問題。

文聖老秀才的學問高不高?當然很高,按照少年崔瀺的說法,曾經高到讓所有讀書人覺得“如日中天”。

那麼陳平安有沒有資格,認為老秀才的道理不是最有道理?

看似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但其實是有的,因為有一位亞聖,有亞聖留下來的一部部經典。

陳平安曾經跟寧姚爹娘說過,真正喜歡一個人,是要喜歡一個人不好的地方。

也曾跟青衣小童和粉裙女童叮囑過,“如果我錯了,你們記得要提醒我”。

不過陳平安內心深處,當然還是希望看過了三四之爭的雙方學問,自己能夠由衷覺得文聖老秀才說得更對。

那麼下次再跟老人一起喝酒,就有的聊了。

陳平安正襟危坐,讀書很慢,嗓音很輕,每當獨到一頁結尾處,小蓮人兒就會手腳利索地趕忙翻開新的一頁。

然後繼續坐回桌旁陳平安和桌上書籍之間,依葫蘆畫瓢,模仿陳平安的端正坐姿,它豎起耳朵,安安靜靜聽着頭頂的讀書聲。

對於屋外充滿市井煙火氣的院子,白袍背劍掛葫蘆的陳平安,就像一個遠在天邊的奇怪人物,來了不親近,走了不留戀。

付錢就行。

狀元巷旁邊不遠就有酒肆青樓,還有梵音裊裊的寺廟,雖然離着近,可就像是兩座天下那麼遠。

陳平安經常能夠看到僧人們托缽出門,雖然身形消瘦,卻大多面容安詳,哪怕不身披袈裟,也能一眼瞧出他們與市井百姓的不同。

而勾欄酒肆那邊,往往是夜間人聲鼎沸,整條大街都流淌着濃郁的脂粉氣,往往到凌晨時分才消停下來。雖然那邊的人物,無論是喝花酒的客人,還是敬酒的女子,多錦羅綢緞,歡愉一旦落幕,多神色憔悴,陳平安幾次看到那些女子送客人們離開青樓後,回去卸掉臉上脂粉妝容,天蒙蒙亮,便走出青樓側門,到了一條擠滿攤販的小巷,坐在那邊喝上一碗米粥或是餛飩,有些女子吃着吃着便趴在桌上睡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像是在跟老天爺借錢,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