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今日之結局為必然,這些忠貞之士也無法接受李康如此死去。
為君權、父權所迫,不得已起兵造反,而後又因戰事所引的禍端而自責,不忍身側相隨的忠勇同他一起葬送於此,於是便想到了了結自己的性命。
“光祿大夫,王府的火實在太大了,若是大王在裡面…”救火的武將粗喘着氣找到光祿大夫說道。
“王,一定在裡面。”老臣看着府邸的火光,面如死灰,“今日的安排,就像是在交代後事,我早應該察覺的。”
“下官今天明明看到了柱國大將軍之女,陳娘子。”武將又道,“還以為…”
“誰不是如此以為的呢。”老臣悲痛道。
“將軍,光祿大夫。”
“我們在三大王的府邸中發現了兩個身影。”
火場外,已確認李康葬身後,群臣與百姓跪地痛哭,並指着西側仍未還京的天子大罵,“君主將你逼得走投無路,朝廷將你視作反賊,可是楚國在危難時,是你撐起了這個國家。”
“這世道,怎會變得如此。”
“君臣猜忌,父子相疑,兄弟反目。”
“血濃於水的情啊,為什麼最後會成為相向的刀劍。”
太康七年三月,南陽王李隆引大江之水,水淹夷陵,夷陵城陷,彭城王李康只得退守楚京,得知夷陵慘迅,引咎自殺。
李康死後,朝廷順利收復楚京,然而現在的楚京城只剩下一座空城,彭城王府的屬官與門客除去殉葬者,幾乎全部出逃。
至於一些朝廷官員,皇帝本欲誅殺,為幾個老臣以國家朝政不穩勸阻,遂下令赦免。
※ ※ ※ ※ ※ ※ ※ ※ --
太康七年四月,夏,平定彭城王李康之亂後,南陽王李隆前往涪陵迎駕。
怎料一直在涪陵皇帝卻並不打算即刻啟程回京,他在等齊國的消息,在等武安侯蕭懷玉得知李康自焚後的態度。
然而齊國一直遲遲未有動靜,加上平陽公主在齊國所做的事。
憂心忡忡的皇帝不但沒有冊立李隆為太子,反而想讓李隆代替自己前往齊國宣召。
此舉引來了李隆的恐慌與不滿,一場新的風波即將在涪陵掀起。
第318章 內戰(二)
&ash;&ash;涪陵&ash;&ash;
南陽王李隆平定李康之亂,雖未被立為太子,但卻因功重新回到了朝堂,並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李康死後,群臣也將李隆視為了國家的繼承人,紛紛暗中討好。
至此,李隆都一直盡心儘力的侍奉,未敢生反意,直到武安侯滅齊後,大軍凱旋卻遲遲沒有消息,這讓皇帝很是恐慌。
“齊國的戰事,早在一個月前就結束了,然而前線的大軍不但沒有回來,反而自行佔據了齊國,武安侯滅齊時,正是李康之亂,朝廷無瑕顧及前線,武安侯每攻破一座城池,都會自行安排人手接納,而不是上報朝廷,依臣看,武安侯在齊國不肯班師,有自立之嫌。”李隆分析着前線的局勢,“況且他還是李康的朋黨。”
剷除李康之後,李隆在皇位的繼任上,已經沒有明面上的威脅,但他深知平陽公主的野心,而恰好平陽公主又在齊國,與蕭懷玉一起。
遠征齊國的楚軍,經過一年之久的戰爭,早已疲憊不堪,此時的齊國滿目瘡痍,李隆覺得,朝廷對此,是不足為懼的。
然而皇帝的想法,卻與年輕的李隆不一樣,他已過天命之年,因為戰爭,讓他終日惶惶不安,在蜀中數日,蒼老了許多,便想起了從前的寧靜。
並且北邊的燕國,田氏之亂已盡尾聲,燕君動用了武力來結束紛爭。
戰爭的風險實在太大,而他一統南方的功業已經完成,只要武安侯沒有明顯的反心,這筆功績,便永遠是太康年間所立。
現在的皇帝,只想用平緩的方式來解決武安侯這個隱患,哪怕是賜封地與異性王爵。
“楚國剛剛從內憂與外患中走出來,國家不堪重負,如果再掀戰爭,天下一定會大亂,況且北邊來了消息,新的燕君已經平定了田氏之亂。”皇帝將探子所呈燕國的消息遞給李隆。
“這種時候,楚國不宜再生動亂,否則,豈不是與他人做嫁衣。”皇帝看着李隆道,似在暗示什麼。
“陛下的意思是?”李隆小心翼翼的問道。
“武安侯並沒有明顯的反意。”皇帝道,“朕可以讓他做齊王,並將齊國一半的疆域給他做封土,如果他能接受封賞,於封地安分守己,也未嘗不可。”
李隆聽後,眼睛都瞪直了,皇帝不但不想趁邊將在齊國還未站穩腳跟時徹底剷除,反而還要賜封地,來平息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