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ash;燕王宮&ash;&ash;
燕高都公主慕容嵐因田氏之亂而受牽連,被幽禁於王宮內廷。
太康七年,永寧公主回到了燕國,因遠嫁楚國之事,身為太子的慕容昱畏懼父親的權威而不敢求情,一直心懷愧疚,將妹妹接回燕國後,便對這位嫡親妹妹百般照顧,並特許其自由出入宮禁。
楚國彭城王李康之亂,永寧公主身在燕國而不得救,萬念俱灰,幸得長姐高都公主安撫陪伴。
又經田氏之亂,高都公主被囚於內宮,宗室皆避,只有永寧公主時常入宮探望。
高都公主慕容嵐也因此得知了燕楚的戰爭,“襄陽一直是燕楚必爭之地,自落入楚國手中後,楚國便將襄陽的防守視為重中之重,他身為君主,怎能做出這樣的決策,不顧河東河西兩郡,任由楚軍渡河,對我朝實行夾擊。”
“難道沒有人勸阻他嗎?”慕容嵐又問道。
永寧公主便將兄長殿中傷人之事說了出來,慕容嵐深深皺起眉頭,“我看他真是失心瘋了。”
“我想,兄長的心裡也一定苦悶,”永寧公主眼神落寞的說道,“一直不被父親認可…”
“既做了這個王,就不要找那麼多借口與理由。”高都公主斥責道,“他沒有資格,讓國家與百姓來承擔他的那些不滿。”
高都公主看向殿外,心情異常的沉重,“楚軍已經渡過了大河…是奪河西還是直進潼關。”她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我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回頭看着妹妹,“永寧,阿姊需要你。”
※ ※ ※ ※ ※
&ash;&ash;楚營&ash;&ash;
次年,章和元年,楚軍渡過黃河後,並沒有急於出兵。
因為擺在楚軍眼前入關最大的難題,是位於黃河邊上的潼關。
蕭懷玉遂將眾將召集,於大帳沙盤前商討進取關中的對策。
一些老將開始了對關中之地各個關隘的分析,其中最為困擾的,仍是潼關。
“潼關,是我軍進取關中最近的一條路,破潼關,便可直取燕京,關中再無阻礙。”
然潼關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老將們幾乎都明白。
“但潼關險要,一但固守,我軍恐無法在短時間內破關,或許還會因此陷入僵局。”
“其實進取關中,還有一個法子,既然潼關堅如此險要,那麼為何不繞開潼關。”一名老將指着沙盤上的河西郡,“我們已經渡過了黃河天險,如今被阻擋在潼關前,可選擇北上,取河西,而後南下,繞開潼關,直抵華陰,拿下關中。”
“不經潼關,而擇遠路,取河西之地,渡渭水,進至華陰,再取關中。”其餘將領對老將提出的繞道進行分析,“這樣會不會太拖沓行程了。”
“襄陽的戰事,刻不容緩,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了。”
“而繞道取河西,南下渡渭水,中間曲折蜿蜒,所用的時間,恐怕不會比強攻潼關短。”
“況且,如此大的動靜,必然會被燕軍察覺,調取關中兵力增援河西,戰況並不明朗。”
“河西之地遼闊,可退守可進取,以我軍全勝之勢,必取河西,而至於潼關,燕國一定會固守潼關的。”
因潼關地勢之險,一部分將領贊成繞道,通過渭水南下至華陰再取關中。
而一部分年輕的將領卻覺得大費周章,不如強攻潼關。
蕭懷玉臉色凝重的站在沙盤前,聽着麾下將領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
“大軍北上,一定會引起河西的警覺,”蕭懷玉突然開口,“襄陽郡的戰事已經迫在眉睫,我們一定要趕在燕君攻破襄陽前進入關中,逼迫他們的主力軍回援。”
“燕國如此孤注一擲,想來潼關是沒有增援的。”蕭懷玉又道,“就算有,也不過州郡的常備兵馬。”
“元帥是想?”
“破關!”蕭懷玉拔出自己的軍旗,插至黃河幾字口附近的潼關之上。
※ ※ ※ ※ ※ ※ ※ ※ ---
&ash;&ash;燕宮&ash;&ash;
楚章和元年,春,燕國高都公主逃離王宮,燕君慕容昱大怒,將看守的宮人與內侍全部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