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對於土地的重新劃分,觸動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並引起了地方動亂,但很快就被鎮壓。
平陽公主此舉雖激怒了貴族,然卻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楚國的貴族,幾乎都在荊楚,為了順利推動新法,平陽公主決定於入冬時遷都長安。
而長安在燕國的治下,形成了一個以武為尊的新集團。
第350章 君與臣(十)
章和二年九月下旬,深秋,為遷都之事,兩京陷入了忙碌。
先是百姓的遷入,隨後便是宮室中的所藏,而天子儀仗及百官,則於十月開始搬遷。
楚國的貴族,根基幾乎都在楚京,起初遷都,便引起了貴族的反對,然而大一統的趨勢,與漢人政權的北歸,使得平陽公主的遷都提議最終得以通過。
除了遷都,便還有地方新均田制的推行,等等一堆政務纏身,就連平陽公主的生辰,都忙得幾乎忘了。
均田制的施行,在士族與一些鄉紳的阻攔下,並不順利,朝廷遂於地方下達軍令,必要時可以動用武力。
“朝中致仕的官員回到鄉間,成為鄉紳,這些人與士族不同,他們與百姓的聯繫更加緊密,同時也承接官府,替官府減輕壓力,穩定當地的民心,他們所擁有的資產遠高於百姓,控制着大量的田地,也控制着底層百姓的生計,但又因為身份特殊,所以得到了地方官員的庇佑,公主如今要收回田地,重新丈量再按均分配,這些鄉紳…”蕭鳶鳶將各地的民亂呈上。
“比起百姓,這些鄉紳的數量又能佔多少呢。”平陽公主粗略的看了一眼,各地的奏報已堆積如山,“但是你看看他們所擁有的田地,官府利用他們來管控百姓,但他們卻因此壓榨於民,長久下去,必會有秦漢那樣的揭竿起義,只要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朝廷就亂不了。”
“不過鄉紳的背後是宗族。”平陽公主又道,“馬上就要遷都了,那些士族想鬧,就讓他們鬧吧。”
“最近朝野對於遷都頗有微詞。”蕭鳶鳶道。
“說什麼了?”平陽拿起一卷竹簡。
“說燕地是武安侯打下來的,所以長安的百姓,只知武安侯而不知有朝廷。”蕭鳶鳶回道。“公主將都城遷往長安,此後朝廷便要永受武安侯的節制。”
蕭懷玉的邊軍屯於河西,距離長安極近,而平陽公主在遷都之前,並沒有奪權,這也引來了不少非議以及朝中的惶恐。
“那是他們的隱憂。”平陽公主將竹簡合起,“對我們不是。”
“若非遷都工程浩大,朝廷早該搬去長安了。”平陽公主又道,“雖說新法不可過急,但拖久了也恐生變。”
平陽公主忽然皺起眉頭,重來一次,她仍然會擔憂,或許不乏經驗,但朝中的一切早已不同之前。
就在她思慮時,宦官踏入殿內,“啟稟長公主,武安侯求見。”
平陽公主抬起頭,蕭懷玉的到來,讓她眉間的隱憂瞬間消散。
“臣先告退。”見武安侯入內,蕭鳶鳶遂從桌側行禮退開。
“武安侯。”蕭鳶鳶又與武安侯行禮。
“蕭尚書不用迴避。”蕭懷玉道,“我不懂政務,只是來看一看。”
“下官能幫到公主的也極少,不如武安侯。”蕭鳶鳶回道,“只要武安侯在,便能讓公主安心。”
說罷,蕭鳶鳶離開了大殿,蕭懷玉遂朝平陽公主繼續走去。
“怎麼過來了。”平陽公主抬頭看了一眼,旋即又低頭處理起了政務。
“公主的生朝,自己都忘了嗎?”蕭懷玉將一盒點心置於平陽公主桌前。
平陽公主便看了一眼天色,已是黃昏,斜陽入殿,爬到了窗前。
“正巧有些餓了。”她將筆放下,想起了從前每一個生朝,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賀禮,於是笑了笑,“反正蕭郎會記得。”
蕭懷玉皺了皺眉,“公主就不想知道,臣今年送的生朝禮是什麼嗎?”
平陽公主咬下一口點心,“每年生朝,武安侯總是別出心裁,即便相隔千萬里,也從不會落下。”
蕭懷玉便從袖口拿出一個小小的檀木盒子,隨後送到平陽公主桌前,並將其打開,“這是臣的印信。”
看着盒中小小的虎頭銅印,平陽公主淡下了臉色,跟隨武安侯平定齊燕的十萬東征軍,早已成為了她忠實的部下,這支軍隊也印上了蕭字旗幟。
這枚印信,即是這支軍隊,這讓平陽公主不免想到了當年的虧欠。
只是金印變成銅印,八萬鐵騎也成了十萬邊軍,蕭懷玉如今在楚國軍中的威望,就連當年的薛簡也望塵莫及。
這是她私印,卻比朝廷調動兵馬的銅符要更讓蕭家軍信服。
“你是聽到了朝中的議論嗎?”平陽公主問道。
“公主不必有所顧慮。”見平陽公主無動於衷,蕭懷玉便伸手去拿那印信。